“王婆说媒”火了,开封呢?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3-28 10:40   

专家:建议加强旅游合作

文旅产业作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涵盖了旅游、文化、艺术、娱乐、餐饮、住宿、交通等多个领域。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环境对文旅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天津外国语大学教师高培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经济的繁荣为文旅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消费需求,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资源进行旅游和文化消费,推动了文旅市场的扩大和流动性的增加;其次,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文旅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支持,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创新,在旅游交通、餐饮住宿、文化创意等领域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促进了文旅产业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近十年,开封的产业和经济发展迅速。从2014年到2023年,开封的GDP从1515.08亿元增长到2534.19亿元,同期,城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从96.19亿元增长到153.9亿元。

开封的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为文旅产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开封2014年到2023年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图片来源:开封市人民政府官网

周江表示,开封通过总体工作思路调整,强化了制造业、文旅业、公共安全、开放经济、乡村振兴和改革创新六个方面的重大举措,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产业发展方面,开封传统上以农业为主,但现在已逐渐转型成为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的新型经济结构。”他说,开封通过打造汽车及零部件、高端化工等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构建了农副产品深加工、仪器仪表、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家居、医药和医疗器械、纺织服装等六个产业集群,这一战略不仅提升了传统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也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不过,2023年开封整体发展速度变缓。据开封市政府官网数据,2023年开封生产总值为2534.19亿元,较2022年减少122.9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153.9亿元,较前一年减少了41.1亿元,减少的收入差不多是2022年的五分之一。此外。2023年开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1%,增速为近十年最低。

开封2014年到2023年工业增长速度。图片来源:开封市人民政府官网

《2024年开封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开封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包括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制造业支撑不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较低,文旅优势挖掘不充分,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不够等。

周江认为,开封应继续加强与周边地区如郑州的协作,推进同城化发展,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以提升整体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同时,应持续深化改革开放,鼓励创新和科技发展,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上寻求新的增长点,以实现持续稳定的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开封以文旅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生产总值的一半,其经济发展对文旅产业的依赖远超过往年份。

《2024年开封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坚持文旅强市是开封2024年工作重点之一,并强调叫响“宋文化看开封”:以清明上河园为重点,提质发展宋文化主题景区,建设一批沉浸式体验项目,打造“一城宋韵·东京梦华”城市IP。

周江认为,持续开发和创新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持续关注的关键。开封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更多符合现代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通过融合科技手段创新传统文化体验,增加旅游过程中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和参与。

他认为,河南省及开封市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至关重要,包括财政投入、政策优惠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可以通过改善交通、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优化旅游环境等措施,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可以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参与旅游项目,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周江指出,开封可以加强与郑州等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共同开发旅游线路和产品,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互补和共享。通过合作,可以整合各地的旅游资源,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旅游选择,增加游客对整个地区的关注和兴趣。

在今年1月下旬举办的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河南大学资深教授、河南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提交了一份建议文本,建议郑开两市联手运营开封古城,共同打造中原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核心区。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省域发展呈现奋勇争先的态势,河南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面临的竞争形势十分严峻。他提到,目前支撑河南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关键——枢纽物流和先进制造业已基本布局到位。另一个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元素,即如何吸引巨大的人流,形成庞大的消费动能,还没有受到更多关注。

耿明斋认为,从郑开两市共同运营开封古城开始,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核心区,或许是个可行的切入点。“基本模式应该是开封拿城,郑州出资,以两市相关投融资平台为主体,共同组建项目公司,进行规划设计和改造建设,基本格局形成后,委托民营机构市场化经营。”他说。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