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2-26 09:36   

浙江日报报道 到2100年,海平面会上升逼近1米,而全球超过1.5亿人居住在高于海平面不到一米的地方;

超过700种哺乳动物和鸟类正遭受灭绝的威胁,有袋类和人类“近亲”灵长类动物是受影响最严重的群体;

一些食物和饮料有可能从人类餐桌上消失,比如吃货们会丧失“巧克力自由”——原料可可树会难以生存,可可豆最快会在30年内绝迹……

针对全球变暖问题,科学家们发出的警语不绝于耳。造成全球变暖的重要“元凶”,就是二氧化碳。

大国有担当。继去年中国首次向全球明确,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后,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今年以来,在全国各地陆续召开地方两会上,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频频出镜。包括浙江在内,实现“碳达峰”目标成为近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当前和未来的一项重点工作。

“碳中和”作为减缓或控制全球变暖的有效手段被广泛认知。那么,“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什么?为什么针对二氧化碳?实现“碳中和”的路怎么走?

二氧化碳

增量惊人,地球被捂“中暑”

所谓“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直到“碳中和”时,实现二氧化碳的人为产出和移除相互抵消。

没有“碳达峰”,就没有“碳中和”。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已有54个国家碳排放实现达峰。占全球GDP75%、全球碳排放量65%的重要经济体开始实践“碳中和”目标。如,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国陆续承诺在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中国为2060年。

世界各国之所以相继投身“碳达峰”和“碳中和”事业,是因为全球正在快速升温,亟须控制碳排放水平。

快速升温,有多快速?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曾指出,现在的地球平均温度和100年前相比高出1.1℃。如果将地球比喻为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地球不仅发烧了,而且还在持续发烧”。

至于危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8年发布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强调,必须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方可避免气候变化造成的严重影响。

数据更加直观。该报告指出,相比2℃,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内,全球缺水人口将减少一半,遭遇极端高温天气的人口将减少约6400万,珊瑚礁减少程度可控制在70%-90%而不是消失殆尽。

另一个关键,是“控碳”。

太阳是地球能力的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会吸收地球所获得又辐射出去的太阳能量。温室气体像一层“被子”给地球保温,让其不至于在夜晚接受不到太阳能量的时候变成“冰球”。

要知道,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因为没有温室气体“护身”,骤冷骤热,昼半球平均温度数百度,夜半球只有零下160度左右;法国数学家傅里叶曾经做过测算,正常情况下,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应该在零下18度左右,但真实的情况是零上15度,高出的33度,就是因为温室效应。

然而,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明明还有甲烷、水蒸气、一氧化二氮等,为什么偏拿二氧化碳“开刀”?

老子曰,天道即“平衡之道”。人太热,会中暑。“被子”太厚,地球也会中暑。

过多的温室气体,会超出系统的承受能力,打破辐射平衡,导致全球气温上升,造成生态失衡。

虽然水蒸气才是占比最大的温室气体,可自然界水循环响应迅速,所以大气中的水蒸气基本保持恒定。与之相似的,其他各种气体也由于碳循环、氮循环等而保持相对恒定的量。

唯独二氧化碳的量没有维稳,增长惊人,自然界来不及“消化”。在过去100多年里,全球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经增加了45%左右。

科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当然不是指呼吸。

上世纪90年代末,“碳中和”概念第一次出现是在英国。这不无原因。2016年科学周刊《自然》发表的一项国际研究成果指出,全球变暖始于180年前,工业革命对气候变化起到了关键影响。

在日前新华社的采访中,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也认为,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燃烧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

受新冠疫情影响,原定2020年11月在英国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推迟一年。2月8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公开强调,这届气候变化大会是世界努力避免气候灾难的里程碑,2021年也会成为“对抗气候变化关键的一年”。

同时,他也警告,世界还远没有达到《巴黎协定》中关于减少全球变暖一致的目标,要实现将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任重道远。

有两个方案摆在人们面前:第一,加大碳吸收;第二,控制碳排放。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严粒粒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