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一种很特别的博弈论输赢方式,叫做“石头剪刀布”——石头轰炸剪刀,剪刀剪碎布匹,布匹包围拳头,几局几胜,替不平的事情做决断,几个世纪来被全世界公认。
最近,这个在杭州有自己个性名字“Jing啊zong啊bang”的游戏,被学者用到一项正儿八经的科学研究中。
由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向大家解释了“剪刀石头布”的制胜原理,这其中,包含了物理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内容。
金融交易中的竞争性行为
就有“剪刀石头布”的制胜原理
浙江大学实验社会科学实验室的研究员王志坚博士,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听王志坚的同事介绍,王志坚从事理论物理相关的研究工作,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者。
记者在跟王志坚接触的过程中,领教了他的治学态度。
因为这篇论文,目前只是上传在康奈尔大学官网下的一个预印本(指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还未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出于和同行交流目的,自愿地先在学术会议上或通过互联网发布的科研论文、科技报告等),所以王志坚很友善地拒绝了介绍论文的相关情况。
在随后回复给记者的邮件中,王志坚也没有花笔墨描述记者很感兴趣的一些花边问题:团队为什么会用剪刀石头布游戏做研究模型?研究团队平常会“石头剪刀布”来亲身验证理论吗……只有一个链接:BBC关于这项研究的报道。
在这篇报道中,介绍了这项研究的基本实验方法:团队招募了360名学生,将他们分成六组,随机配对玩300轮石头剪刀布游戏。
猜拳大战?科学家真没那么无聊。
记者查看浙江大学网站,找到王志坚和团队在2012年底申报成功该课题的情况,这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课题,是一个跨学科基础研究项目。
该课题的题目说出来晕死人——“可控实验社会博弈系统中一些非平衡统计物理问题”,让我来说大家听得懂的人话——这项研究,通过观察学生使用的策略,研究者发现:人们在玩石头剪刀布时有这样的规律:赢家习惯于保持现状、输家倾向于做出改变,简称“胜留输变”。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出招。
记者随后在预印本网站上找到王志坚的原文。这篇全英文的报告长达21页、包含各种数理模型,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找360个学生玩猜拳”要复杂得多。
文章的观点是:这种“胜留输变”的模式,可能是人脑中固有的条件反射,其中潜藏的心理状态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同时认为:剪刀石头布只是一个游戏,对研究人类的竞争性行为而言,它是一种有益的模式,例如在金融交易中,人们的状态就是如此。
上世纪初伦敦成立了
国际“石头、剪刀、布”协会
上世纪初,伦敦人发起并组织了国际“石头、剪刀、布”协会(World RPS Society),2002年该协会制定了一系列用于国际比赛的规则,并举行了年度世界冠军赛以及很多地区性和全国性赛事。
石头剪刀布,这种带有智力和运气成分的猜拳游戏,在欧美已经成了一个竞技比赛项目。很多国家每年都有“石头剪刀布”锦标赛,吸引成千上万的高手来参赛赢奖金。
不要以为“剪刀石头布”是哄小孩儿的简单游戏。虽然游戏规则一目了然——布能包住石头、石头可以砸烂剪刀、剪刀又是布的克星,但它可不是一个靠运气就能取胜的游戏。心理学家认为,在顶级高手对决时,这场互掐的游戏,其实是一场心理策略的博弈。
著名科学作者Ed Yong,曾经在博客上介绍过这样一项关于剪刀石头布的科研结果。这项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表明,在玩“剪刀石头布”的时候,人们并非随机“出牌”,之前的步骤以及其他人的行为,都会影响你的决策。
最近一次在墨西哥举办的“石头剪刀布锦标赛”上,“摩根船长”、“大力水手”、“猫王”……悉数出场,这番盛装打扮就是希望首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手——还真有点道理,这游戏很大程度是基于心理战的反应能力比拼。
在大多数国家的锦标赛中,根据比赛规定,选手们可以选择采用三局两胜赛制还是一锤定音赛制,裁判要求选手不许做假动作,必须同时“出手”。
握紧的拳头叫“石头”;中指和食指伸直,其余手指握紧叫“剪刀”;手掌张开五指伸直叫“布”,全世界的手势都一样。并且关于“出手”的三个动作,“石协”有严格的动作规范要求,三只手指头伸出来又想剪刀又想手帕的,马上被勒令退赛。
虽然动作相同,但各国口令却各不相同,澳大利亚人叫“剪刀-布-石头”,巴西人的口令是“Jan-ken-po”,欧美国家的口令是“石头-剪刀-纸”……其实,我国各地的口令也不尽相同:杭州叫 “Jíng-Zōng-Bāng!”,北京地区叫“猜-丁-壳”,天津叫“砸-剪子-包”!
根据西方的比赛特点,大部分来参赛、观战的都是男性。2003年加拿大“石头剪刀布大赛”冠军克鲁杰,在赢得7500元加币后表示:“和其他选手一样,我一直非常喜欢这个游戏,我觉得它不只是个游戏,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而且过程中充满悬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