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早晨,北京下起大雨,为方便到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看车展的乘客,地铁15号线国展站准备了7000余件免费雨衣。但在工作人员发放雨衣时遭哄抢,随后这些雨衣被以每件10元的价格转手倒卖。24日上午10时,警察抓回五名小贩并没收了全部雨具(4月25日《北京晨报》)。
在下大雨的时候发放免费雨衣,这本来是件好事,不仅可以避免乘客被雨淋,还是体现地铁服务公益性和人性化的一个重要举措。遗憾的是,免费雨衣发 放过程中出现的哄抢以及随后小贩转手倒卖的伎俩,无疑是让人脸红和不堪瞠目的现实。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公地悲剧”理论,意思就是说,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就会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用“公地悲剧”的原理解释诸如此类免费发放时出现的尴尬,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
要知道,对于免费的雨衣来讲,特别又是在公共场合发放,一定程度上人们已将其认为是准公共品,由于缺乏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每个乘客都有了领免费雨衣的权利,包括借以谋利的小贩,而这种权利又缺乏价格的制约,加上部分民众素质不高,其结果必然是往“公地悲剧”的方向发展。
当公众素质不高和理性失序时,无疑会加重这种“公地悲剧”,特别是在人多的场合,又有众多无秩序感的人群,理智和道德约束力往往会失常。即使在道德素质较高的国外,也容易发生免费物品丢失和哄抢的现象。这和去年广州免费乘地铁,结果导致地铁人满为患的原因有相似之处。
有网友提到,在广州地铁站,也有免费雨伞可供下雨时乘客应急用,不过都是需要交付一定的押金,如果能及时还伞,就算是免费借用;如果不还,就当是买伞。这样一来,有了一定的价格机制的制约,免费雨伞就可以实现良性循环,避免哄抢和被小贩兜售的尴尬也可以给真正需要雨伞的人解燃眉之急。
免费雨伞发放的尴尬也提醒我们,在免费物品发放时,组织者要尽可能采取价格机制的调节,对不同的需求层次进行区分,否则,免费的好事往往可能会弄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