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个连小学生都能迅速得出答案的问题,最近却在社会引发争议。一边是人们痛斥不扶老人的行为是道德沦丧,一边却是扶老人者屡屡被当事老人赖上成了“冤大头”,“彭宇案怪圈”的一再出现引人深思。
果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吗?照理说,扶起摔倒的老人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扶老助幼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之所以在“扶不扶”的问题上犹豫,主要还是在于扶老人的各种风险,比如,被赖上怎么办?甚 至被法院认定,要付出经济代价怎么办?因此,扶老人实际牵涉到两层问题:一是扶不扶的道德评判,二是扶老人的法律风险。
就道德层面来说,在老人摔倒时扶一把完全是正常人应有的反应。之所以说“应有”,乃是中国传统美德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承。在一个问题上,没有任何理由足以阻止伸向老者的援助之手。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近日在回应“中国人道德滑坡”一说时表示,“从主流上看,中国人呈现了良好道德风貌。”这个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在现实当中,固然有“好心当成驴肝肺”的极端个案,但放诸整个社会,仍然是极少数。单凭几件类似“彭宇案”遭遇的案例,不足以得出老人摔倒扶不得的结论。
当然,扶老人问题不能单就道德论道德,还需从法律的层面来保护道德的行为不受侵害。唯有如此,人们才能免除做善事、行道德的顾虑。法律的目的和手段无外乎两条:保护和惩戒。道德的问题虽然不能靠法律来规范,但道德行为和道德建设的保护需要法律的利剑。一个人出于道德的目的扶起老人,虽然不能在法律层面获得奖励,但应当被免除掉被诬陷、被侵害的危险。换言之,诬陷者的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法律也应当在保护公民免受诬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为。
道德和法律都是公认的社会准则,但又有着截然不同的规范范围。如果不能区分二者之间的边界,简单地把道德和法律问题混为一谈,眉毛胡子一把抓,当然只会得出令人无所适从的结论。
对于一个文明的社会而言,道德和法律是支撑社会进步的“两条腿”,扶老人争议看似是一个小概率的泛泛之论,却非常微妙地解构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个人乃至社会全体而言,崇尚道德、敬畏法律应当成为坚定的信条和行为准则,这一点应该是无可置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