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金融IC居民健康卡可以预约挂号、缴费支付,减少挂号和缴费时反复排队的麻烦;借助微信也可以直接在北京个别大医院挂号了……这两天,关于看病挂号新方式的新闻吸引不少人的关注。别小看这些细节上的小改变,它们可以让病人少许多不必要的折腾,正是宏大的医疗体制改革中不能忽视的小细节。
“看病难”是百姓生活中的“老大难”。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医院,人山人海,往往一人看病、全家出动。而仔细分析,看病的时间大多用在排队挂号、排队候诊、排队缴费、排队检查、再排队看医生,再排队缴费、再排队取药等环节上,医生“望闻问切”的过程反倒是花费时间最短的。
医改之所以难,难在很多问题动辄涉及机制体制根源,非一日之功能化解,非一方之力能奏效。但是,大部分病人感受到的“难”,有一些并不涉及体制机制。例如导诊不明晰,去错了科室只有从头再排队挂号;缴费制度不科学,要反复排队交钱;医院科室标识不清晰,病人往往满楼上下跑,苦不堪言。
地方卫生主管部门当年曾经推出过“院长当一天患者”的活动。19家医院院长“扮成”普通患者,各自选择一家不熟悉的医院就诊。结果,每个院长都有一肚子“苦水”。而这些“苦水”并非全是涉及医改的体制机制问题,有一些是医院导医专业知识不够等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细节,给患者带来很多麻烦,这也是使病人对看病“发憷”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医患冲突大多发生在大医院,而非基层医疗机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医院的就诊感受太差,容易产生不满情绪。要改变这些就诊小细节,就需要多建立一些畅通的挂号渠道,多挂几块指路的牌子,多加几个专业的导医台,建立一个更完善的结账系统。与医改这样的宏大改革相比,这种抓小细节的改变要容易得多,但是见效可能并不小。
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近些年国家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推动医改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是,在抓大的同时,也不应当忽视医院服务的小细节。医院应当从小细节改起,改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尽量让患者能少排队、少费时、少折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