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礼品茶几近穷途末路!”26日上午,记者来到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御封茶场,负责人严介龙这样的开场白流露出对碧螺春春茶市场遭遇“寒流”的焦虑。
洞庭飞翠,碧螺飘香,又逢一年春茶上市时。在中央政府扬简抑奢之风倡导下,名茶碧螺春10年连涨神话终结,素有中国“碧螺春之乡”美誉的苏州市吴中区正在苦苦求索转型方向。
已有千年历史的中国名茶碧螺春原产于苏州市吴中区洞庭山,因此又称“洞庭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2002年,洞庭碧螺春被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总局批准,获得原产地域标志产品保护。吴中区产于洞庭山东山和西山的碧螺春因此有了原产地保护这个特殊身份。
然而,“碧螺春之乡”的日子并非看起来那般好过。他们遭遇的首先是采茶工短缺带来的成本上涨压力。
在吴中区东山镇碧螺村茶农金祖民的茶园里,一株株茶树正冒出嫩绿色叶芽。“家里9亩茶园,只招到4名采茶工,包吃包住,每天工资约110元。”金祖民向记者展示篓子里新采摘的茶叶。“采一季下来,手和脸都晒黑了,哪个年轻人愿意干?”
作为碧螺春产茶重镇,面临同样困扰的不只金祖民一家。苏州市东山跃文茶叶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施跃文为记者算了笔账:“采茶工人日均工资100多元,以每人每天采茶2.5斤计,可卖得160多元,这样算下来,茶农基本赚不到钱。”
公款消费受限后茶叶销路成为大问题。“以前这个时候,茶场到处停的都是车。今年几乎没什么人来,也很少人打电话来订茶。”严介龙说。
“以往机关事业单位的订单占多数,今年少说也要缩水一半以上。”清晨正在采茶的吴中区双湾村茶农徐某说,剩余近一半的茶叶往哪里销,目前还没有好主意,“只能找朋友帮忙卖了”。
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茶业协会秘书长季小明告诉记者,今年入春以来温度偏低,碧螺春开采时间比去年稍迟,3月22日开始大量上市,预计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不过,由于市场变化,送礼消费减少,今年高档茶的价格、销量都会下降。
遭受成本与市场双重挤压,中国“碧螺春之乡”面临痛苦转型。
碧螺春茶叶品种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去年一些茶厂七成做的是高档茶,三成是中低档茶。今年,这个比例要倒过来。”苏州市吴中区农业局局长刘龙俊说。
“以前做茶叶,追求极品精品,价格越高越好。今年开始,要多做中档茶、职工福利茶。”严介龙认为,这一轮转型将带来碧螺春市场的洗牌,过去靠行政推动的销售之路将越走越窄,取而代之的是充分的市场机制。
为了迎合大众化消费时代新形势,今年吴中区推进洞庭山碧螺春从“名茶战略”向“民茶战略”转型,并创新品牌定位,以“来杯绿茶——洞庭山碧螺春”为传播口号,将碧螺春茶定位为都市动感绿茶,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接受和喜爱。
此外,擦亮碧螺春原产地的金字招牌,吴中区同样不遗余力。“特殊身份证意味着品牌保护,同时也是一道紧箍咒。”季小明说,为保证原产地茶叶的传统和品质,洞庭山碧螺春的国家标准已经建立,对茶叶种植、管理、炒制等都有严格要求。
为突破销售瓶颈,吴中区一些茶厂大胆推出以碧螺春为原材料的创新型红茶,形成绿、红双品种。同时,碧螺春行业协会也引导茶农不再把“宝”完全押在茶叶销售上,而是拓展茶艺、茶道及茶叶深加工等全产业链,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