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在急诊室因为一条秋裤发脾气。
昨天,市三医院将一面写有“心系百姓、排忧解难”的锦旗送给本报,这是一则迟到的新闻故事,经过本报、医院、民政部门共同努力,在市三医院急诊科“滞留”长达11个月的一家四口,终于得到救助返乡。
医院迎来四名“不速之客”
“快,这里有个瘫痪病人,肚子疼,已经昏过去了。”2013年3月18日深夜,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扰乱了三医院急诊科的平静。110警车送来一车奇特的人。
该科护士长田娟娟清晰的记得当时情况:一女子下半身瘫痪,屁股地褥疮已经溃烂,有些地方烂得能看到骨头。一个满头花白的男人和两个七八岁的孩子跟在担架后面,天还有点凉,可一家四口都穿得很单薄,小孩穿着很脏的拖鞋,光着脚。田娟娟心里有数了:应该是没有收入来源的流浪人员。
“先救人!”科主任万少兵当机立断。经诊治,病人因瘫痪无法自己上厕所,膀胱都要被撑破了。排了3矿泉水瓶的尿后,万少兵又为病人上了导尿管、并输液消炎止痛。
病人名叫闵三英,38岁,她的丈夫叫张传银,58岁,大女儿大宝8岁,小儿子小宝6岁。
当天给闵三英做了CT、X光及B超检查,结果显示椎管 内占位。他们又立即请骨科、康复科以及神经内科会诊,并制定了手术方案。可张传银及闵三英本人都担心手术风险,不愿意签字。万少兵只好将其留在急诊保守治疗,护士们每天给她清创换药、翻身、换尿袋,每个星期做一次膀胱冲洗。一个月后,闵三英身上20多处褥疮渐渐愈合。按救助程序,当求救人员没有生命危险后,应送往当地救助站,可他们担心褥疮会再次发作,甚至再次被尿憋得死去活来,拒绝前往。张传银带着捡来的盆子、被子、衣服等,领着大宝小宝住进了急诊室,把这里当成了“家”。这一住就是11个月。
一家人住11个月急诊室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他们在这里落脚,我们怎么办?”万少兵有些着急,一家四口占据急诊室,已经影响到他们的抢救工作。尽管着急,但医院还是无偿给闵三英护理、换药、换床上被单。
去年7月的一天,张传银不知为何突然大发脾气,砸坏医生办公室的电脑、掀翻护士的治疗车。
万少兵说,在张传银眼里,医院救人应该“救到底”,他对“救到底”的理解就是,除了维持闵三英的生命,还得解决孩子的户口、上学、租房等问题。他觉得医院没有尽责,所以要闹。医院向卫生、民政部门写报告,民政也派人来解决,但张传银死活不肯离开医院。而这11个月,医生们并没有停止对闵三英的护理,依然为其进行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今年1月16日,医院向本报求助。
记者5次探访解心结
1月17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他们急诊室的“家”。床底下、四个床头柜塞满了他们的破烂家当。
张传银说,闵三英发病前,在广州火车站靠给人引路挣钱,他给人抬包,本来盘算着给姐弟俩找个学校念书。可前年10月,闵三英突然就不能走路了,靠他一个人肯定支撑不起四个人的生活了。
“家里穷,哪里能容忍我带着个废人还有两个娃娃。”张传银只好又带着闵三英到武汉,一到武汉,闵三英就因为尿潴留住院了。他整天守在医院,中午出去捡点吃的,晚上带两个孩子乞讨。
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瘫在床上的闵三英很瘦,如果不是这场病,她应该算个美人,而比她大20岁的张传银,头发花白,胡子拉碴。“我认识老头的时候才20岁。”闵三英回忆道,她不想一辈子待在农村,20岁那年,她不顾家里的劝阻,离开老家孝昌。对于将来,闵三英只是不断重复“没脸回家”。她不想回去给年岁已高的父母丢人。
从1月17日到24日,记者5次来到医院探望一家四口,带着两孩子去吃饭,与之交谈,和医院一道,决定助其返家,并将此事向省、市民政部门反映。
三方共同努力救助一家四口
2月20日,记者找到武昌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刘毅告诉记者,他们接到医院的报告后,正在与闵三英的户籍所在地孝昌县取得联系,“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当地政府必须对闵三英和两个小孩实施救助。”
经多方沟通,孝昌县民政局同意接收。2月25日,市民政局派专人专车将闵三英送到孝昌县,在省民政厅的协调下,县民政局将闵三英送到当地医院继续接受治疗。而通过做思想工作,闵三英父母同意接女儿回家。
对于两个孩子的问题,孝昌县民政局表示,他们将给孩子上户口,如果父母没有抚养能力,经本人同意的话,政府会尽起抚养的责任,送他们上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