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张少华望着工棚外下个不停的雨,面带愁容。不远处的大园桥主体已经完工,桥上散落着各式用以最后平整桥面的工具。
虽然只是百米小桥,但位于广西梧州蝶山区龙湖镇塘源村与广东封开县江川镇界首村交界处的大园桥,跨越的却是广东、广西两省区的界河,也是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的启动项目。
“这座桥的政治意义或许大于其本来意义。”该试验区的工作人员曾对记者笑言。
张少华不久前来到工地专门做路面,干一天活挣100元,下雨不能干活,也就没钱。只是,他不知道的是,即使不是因为雨天,这座桥的进度也已经有些落后了。按照2012年10月开工时的设想,大园桥应该在去年年底完工。但“跨界”合作,难度似乎超出预期。
不过,这样的局面很快有望扭转。7月中旬,国务院批复《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下简称《规划》),两省区运作一年多的珠江-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也有望借势很快成立正式的管委会。
《规划》是我国第一个横跨东西部、以流域经济合作为主题的区域规划,赋予珠江-西江经济带 “区域协调发展”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的国家使命。
回顾《规划》出台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背后是广西谋求区域发展、决心“向东看”的区域发展战略转向,也是广东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的迫切要求。而对贯穿两广的那条江水来说,期待的是上下游的人们能够协手,还它本来的青绿。
珠江-西江经济带已然起航,这艘大船将载着两广走向何方,人们正拭目以待。
1. 西南中南重要增长极
协同发展、实现区域均衡则成了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核心使命。
这一区域,横贯两广,上联云贵,下通港澳,是“珠三角”地区转型发展的战略腹地、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大通道,也是面向港澳和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地带。
但这一区域也囊括了北回归线上下几乎最富和最穷的地方:2013年,广州的人均GDP约为12.05万元,而同一纬度上、千里之外的贵港仅为1.8万元,相差6倍不止。
因此,协同发展、实现区域均衡则成了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的核心使命。《规划》在2020年展望中提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要以年均增长9%的速度,从2013年的63000元提高到不低于11.53万元,近乎翻番,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的重要增长极”。
从全国范围看,跨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政治稳定的重头戏,被赋予了“稳增长”的现实意义。今年以来,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已先后进入中央的顶层设计。
在此格局之下,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徐印州教授认为,包括珠江-西江经济带在内的“泛珠合作”,与京津冀一体化以及长江经济带相辅相成,凸显出中国北、中、南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
此外,广西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处处长李世泽还发现,“共建生态廊道”也被放在了产业发展前面。“这在以往的区域经济规划里面,是十分罕见的。”李世泽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生态嘛,以前都是作为产业的约束性指标,放在后面的。”
在《规划》的战略定位中,珠江-西江经济带是“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即,要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统筹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兼顾上下游地区发展需求,在生态环境联保联防联控、资源有偿使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岸线资源机缘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
显然,这契合了当今中国“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理念;也是珠江流域上下游的整体诉求。珠江-西江承担着为澳门乃至半个珠三角供水的任务,也涵盖了广西60%以上的县级集中饮用水取水水源地,可谓生命线;另外,据广西环保厅统计,广西在经济带内有自然保护区43个,占全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2. 彭清华入桂 力促广西向东融入珠三角
既要加快以南北钦防为组团的北部湾区域城市发展,也要积极支持西江经济带城市快速提升,实现“双核驱动”。
所谓“双核驱动”,即将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确立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抓手。
“双核驱动”最早由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去年年初的全国“两会”上提出。彼时,他刚履新广西,首次作为自治区统帅参加全国人大广西团全体会议。
“从广西的情况看,‘双核’还谈不上,‘单核’也尚未形成,没有一个有较强经济辐射功能和带助能力的经济中心城;从发展战略上,我们既要加快以南北钦防为组团的北部湾区域城市发展,也要积极支持西江经济带城市快速提升,实现‘双核驱动’,为推进广西跨越发展打造更强劲的引擎。”彭在是次会议上表示。
不夸张的说,这意味着广西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向。
就区域经济发展而言,改革开放以后,广西由于边境战事,开放发展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提出“要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广西经营的都是这条“西南出海大通道”。
虽然在这期间,广西修筑了公路、铁路,特别是下大力气构筑了防城港、钦州、北海的港口,但尴尬的是,直到2013年,三港物流总量仅及广东湛江一个港口。大西南货物往往宁可远走广州、深圳、上海,甚至连云港,而不近走北部湾。
这其中有北部湾港口条件、航线班轮条件、管理服务水平、集疏运体系等不足的原因,但也有这些地方本身经济薄弱的影响。“北钦防没有工业,送货来的车没有回头货,物流成本就高了嘛。”一位在广西经营公路物流的企业主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说。
当年这三地的工业薄弱到什么地步?广西一位老港航人、现任贵港二线船闸工程建设指挥长的陈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1990年代他曾在防城港修建码头,发现当地第一大企业是防城港港口,“第二大企业居然是个大排档,叫广州酒家!”
2004年以后,广西继续“海上突围”,开始在北部湾地区实施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2006年,时任自治区书记的刘奇葆提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战略;2008年,主要涵盖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的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边陲广西获得的首个国家战略支持。
在北部湾战略支撑下,北部湾四市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北部湾经济区临海产业从无到有,正逐步形成石化、钢铁、电子信息、核电、轻工食品、生物制药等临海产业集群。
至2012年,北部湾就以占广西不到1/5的土地、1/4的人口创造了1/3的经济总量、2/5的财政收入和1/2的进出口总额,成就斐然。
2014年上半年,北部湾经济区保持较快发展,各项经济指标继续领跑广西。上半年,经济区GDP实现2284.72亿元,同比增长10.3%,高出广西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其中,北海、防城港、钦州三市GDP同比增长分别为16.1%、12.1%和11.9%,分列前3强。
然而,这其中不乏隐忧。
东盟之于北部湾,被广泛解读为当年港澳之于珠三角。2010年正式启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我国与东盟国家唯一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北部湾经济区无疑是分享自贸区红利最为便利的地区,也是推动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平台。
然而,一来南海时有摩擦,今年上半年越南甚至爆发大规模反华事件;二来,东盟各国与广西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趋同性,互补性不强。“说白了,就是难兄难弟,你想找他借米,他还要找你借锅。”广西一位政经分析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形容。
直到曾在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任职10年、最终以中联办主任之职调任自治区党委书记的彭清华入桂,已经建设北部湾数年的广西,终于旗帜鲜明地表示,不仅要“向南看”,也要“向东看”了。
“一江春水,连云贵湘粤;半挂云帆,达港澳东盟。”在提出“双核驱动”战略之前,彭清华刚刚在广西过了第一个春节,他在贺岁微博中这样写道。
用上述政经分析人士的话说,“这是广西终于决定要与先进生产力靠拢了!而且‘一把手’在香港任职多年,那边的资源应该也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