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小乡”怎样有大作为——关于加快浙江“少”“远”“弱”乡镇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06-24 08:07   

乡村,承载着无数人的生命记忆。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人口在集聚、产业在集聚,城乡的特色越来越鲜明,但“少”“远”“弱”乡村也值得高度关注——那里往往人口稀少、位置偏远、发展较弱。

在浙江876个乡镇中,常住人口低于1万人的“特小乡(镇)”超300个,占比超35%,其中近半数乡镇不足5000人。可以说,“特小乡”既是城乡差距的集中呈现地,又是区域差距的重要表现地,更是农村居民收入的洼地,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挑战之一。

这些乡镇现状如何,破局路径何在?本报记者深入庆元、景宁、开化、磐安、东阳、乐清、洞头等多地乡镇,从基层的困境和探索中,思考“特小乡”怎样做到小而强、小而精、小而特。

“人去楼空”带来挑战

人在减少但公共服务不能缺,如何平衡资源值得思考

从景宁坐车前往庆元,每天只有早午两趟班车。这条线路穿浙西南群山而过,全长约120公里,沿途设200多个站点,是当地村民走村串乡的重要交通方式。

班次稀少、路线漫长、站点密集,我们本以为这趟班车较为热闹,不承想车上乘客寥寥。很多站点仅有一两人招手上车,且多是年长者。一趟五个多小时的车程下来,少有客满的时候。

乡村道路越来越好,人却越来越少。这条“生命线”的冷清,是“特小乡”的直观缩影。

“这一带堪称全省最大的连片‘特小乡’区域。”庆元县供销社副主任胡效灵从笔记本中翻出一组详实数据:两县交界区域共有18个乡镇133个行政村,总面积超过1600平方公里,而常住人口不足1.8万,人口最少的乡镇不足300人。

“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院荒杂草生。”胡效灵用这首小诗来描绘这片区域的现状。人在减少,这样的现象正如涟漪般从自然村向行政村,进而向乡镇蔓延。

无独有偶。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课题组也做过相关调研,该院共同富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祝立雄发现,浙江乡镇出现了“特大”“特小”并立的现象。全省超10万人口的“特大镇”超40个,其中苍南灵溪镇、乐清柳市镇、瑞安塘下镇人口均超过30万人,与不少县城规模相当;而人口低于5000人的乡镇亦多达150余个,如泰顺竹里畲族乡、景宁家地乡等常住人口甚至不足千人,仅与一般行政村规模相当。

“这些‘特小乡’集中分布在浙西南地区,以山区乡、海岛乡、民族乡为主,且主要在山区海岛县。”祝立雄说。

2003年,浙江启动“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帮助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经过20多年,随着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面对的情况更为复杂,更为渴望探求一条出路。

人口流失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老龄化加剧。

在嵊泗花鸟乡,年轻人早已迁往县城,乡里留守的800多人中,60周岁以上老人占比超81%,使这里成为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乡镇之一。

数据显示,浙江“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超65%”的乡镇占比12%,而“老龄化率高于40%”的乡镇已高达20%,其空间分布与“特小乡”高度吻合。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留守老人看病难。

从磐安县城去最远的一个乡,开车需一个多小时,这里常住人口仅2000多人,配有一个乡级卫生院。“日常虽有送医下乡服务,但整体医疗保障能力仍显不足,如遇突发疾病就很危险。”该乡基层干部直言。

与看病难相伴的,是乡村孩子的读书问题。

在磐安一乡镇的中心小学,教室宽敞明亮,硬件配套不比城区逊色,但学生数量稀少。全校六个年级只有60余名学生,其中一年级学生仅5人,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成本居高不下。“有条件的家庭都去城里读书了,‘人去楼空’在所难免。”该学校负责人说。

然而,这些结构性矛盾在短期内很难有效解决。

一方面,公共服务理应照顾“少数群体”,但在人口稀疏地区,资源错配会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政策上鼓励偏远乡镇居民就医、就学等向城区或中心镇集中,但这会给留守群众带来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因此,随着人口持续流失,由城乡发展不平衡所衍生的问题,在“特小乡”被急剧放大。如何破解这一系列治理难题,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成为摆在面前的严峻挑战。

(原标题:“特小乡”怎样有大作为——关于加快浙江“少”“远”“弱”乡镇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金梁 郑亚丽 周琳子 傅颖杰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