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感从哪里来,笔者想到八个字——因为看见,所以相信。当老百姓目睹了党委政府“有多拼”,产生了真切的获得感,自然就会提升对党委政府的信心,党委政府的公信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近日,浙江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政府既晒出了过去一年的“成绩单”,也列出了新一年的“任务书”,擘画了向前走的“路线图”,带着满满的诚意与老百姓“见面”。各项成果和举措都切中了群众关切,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不少网友评论说“很务实”“很贴心”。
如今,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老百姓有了更多“看见”政府的机会和渠道,但在现实中仍存在一些影响党委政府公信力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闭目塞听,无视甚至屏蔽老百姓的呼声和意见;也有一些地方一味追求让老百姓“看得见”,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等等。那么,党委政府究竟应该让老百姓看见什么?如何真正赢得群众的好口碑?
一
事实证明,老百姓对党委政府的信任程度,既取决于党委政府如何作为,也取决于老百姓的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这意味着党委政府的工作不能内部循环、空唱高调,而要让老百姓有所“见”、有所“感”、有所“得”。在笔者看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工作成效让老百姓看得见。党委政府能否赢得群众信任,与工作成效密切相关,而成效的重要检验标准之一就是公众满意度。比如,改革开放之所以受到群众支持和拥护,根本原因在于广大群众切实享受到了发展成果,十几亿中国人民得以“富起来”。又如,202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2024年浙江十方面民生实事圆满完成,浙江系统落实一揽子存量和增量政策,为经营主体减负超3000亿元,各项贷款新增2.1万亿元……这些实打实的成效,让老百姓拥有满满的获得感。
其次,决策过程让老百姓看得见。有研究表明,公众在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中,表达意见、获得他人理解和认可、行使监督权利,不仅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而且能够提升公众的获得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在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日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积极作用凸显。比如,浙江省委、省政府每年都会以公开信的方式向全社会征集为民办实事项目,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响应。
再次,解决问题让老百姓看得见。存在问题不可怕,关键是要解决问题。及时回应诉求、解决好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既是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树立公信力的关键之举。很多地方积极推进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健全问题反映和解决机制,推进痛点堵点问题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某地有网民通过“领导留言板”反映“学校不能足额供餐,孩子吃不饱”,当地政府迅速介入调查,并要求学校立即整改。
二
各地各部门在让老百姓“看得见”方面,的确做了很多努力,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衍生出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只做老百姓“看得见”的事,还有一些地方信奉“干得好不如宣传得好”,等等。如何让老百姓看见且相信,笔者认为,须把握好三对关系。
其一,潜绩与显绩。不少显绩之“显”,是因为工作力度大、民众关注度高、治理成效显著。比如反腐败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重拳出击惩治腐败,让广大民众看到我们党刀刃向内、直面病灶、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对国家未来发展更增信心。但不容忽视的是,也有一些干部为了追求“显绩”,乐此不疲地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对于老百姓一时“看不见”、需要久久为功的长期工程则有意无意地忽略。其实,干部在干什么、怎么干,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反映在口碑里。今天的“潜绩”就是明天的“显绩”,既做好“显功”也做好“潜功”,才是党政领导干部应该树立的正确政绩观。
其二,过程与结果。社会发展会面临各类问题和挑战,有的问题能够快速解决,而有的问题则需要在发展中予以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比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既保持良好势头,同时也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等复杂形势。对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提振消费、扩大开放,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让老百姓看到党委政府解决改革发展难题的过程和决心,大家也就会更加理解和支持党委政府,从而对过程倾注更多耐心,对结果抱有更多信心。
其三,说到与做到。“说到做到”是信任关系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石。在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些领导干部把“说了”当成“做了”,承诺时“掷地有声”,听得群众心里“热乎乎”,过后却迟迟不兑现,导致失信于民。要知道,画饼不能充饥,党委政府制定公布的政策、规划等,都是对老百姓的承诺,只有说到做到,才有公信力。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便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一经承诺,便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挑战直至实现为止,这样的党委政府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三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文章指出:“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那么,党委政府如何才能更好赢得群众信任?
多听群众声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委政府要想赢得群众信任,先要听听群众呼声。政策制定之前,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政策的科学性,还可以增强政策执行的可操作性。政策出台之后,多听听群众的真实反馈,对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确保经得起实践检验。除此之外,走好网络群众路线也至关重要,利用政务新媒体、社交平台等各种渠道,收集社情民意,汇聚民力民智,纳入决策参考。
多解实际难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党委政府要赢得民众信任,就必得解决好这些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敢于涉险滩、破坚冰、闯难关。比如,针对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国家大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目前全国90%以上的县实现了县级医院人员派驻乡镇卫生院全覆盖。202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浙江继续谋划实施好十方面民生实事,比如为全省重点人群免费开展结直肠癌筛查,为适龄女生免费接种二价HPV疫苗……一桩桩一件件,与群众福祉紧密相关。
多请群众评价。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党委政府的工作干得怎么样,政策施行效果好不好,广大群众最有发言权。这也就意味着,党委政府要赢得民众信任,每做一件事都应充分考虑群众的感受,多请群众“阅卷”、让群众“打分”,从根本上克服“政绩冲动”。比如,多年前就有地方探索将社会评价机制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最近几年,多地开展政务服务“群众评”活动,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标尺,不断改进社会治理。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委政府的工作要让群众看得见,但不能一味追求让群众立即看得见。既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让老百姓有摸得着的获得感,也要善于久久为功,做一些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让老百姓最终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