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浙江各地的民生实事项目也将迎来收官。在宁波,今年的民生实事项目完成情况引人关注——因为不同以往,今年实施的民生实事项目几乎都是“民声”定的“民生事”,反映民生意愿更加充分。
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发轫于宁海,已成为宁波乃至浙江为民办实事的一张“金名片”。近年来,一些地方的民生实事项目囿于征集渠道有限、集中征集时间短,公众参与度、关注度并不高。去年8月,宁波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深化“四大机制”完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通过拓宽项目线索征集渠道、优化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价机制,对票决制进行迭代升级。
如今,这些民生实事项目成效如何?这场改革又会怎样影响票决制的实践?日前,我们走进宁波的城区、乡镇和村社,寻找答案。
上万条民意线索从哪里来
宁波的《决定》吸收基层首创经验,创新性提出“常态化征集与集中征集相结合”,规定9月为“民生实事项目集中征集月”。
在“集中征集月”里,宁波市各级人大和政府分外繁忙。一方面,宁波市政府和人大搭建数字化应用平台,面向群众常态化征集项目线索;另一方面,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等线下平台载体,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网格、深入选区,积极听取群众需求。以宁海县为例,去年全县共开展线下征集活动90余场,代表参与1300多人次,群众参与达3500多人次。
“人大代表‘跑’出不少线索。”宁海县黄坛镇人大主席葛为多介绍,镇里发动67名镇人大代表、13名县人大代表,代表们及时收集线索,归类梳理后再通过人大代表联络站汇总提交。
据悉,人大、政府、代表、群众牵手“四侧联动”,2023年9月宁波累计征集14131条线索。经过整理、归类、筛选、票决,这些来自群众的呼声,最终转化为15项民生实事项目,涵盖养老服务、交通出行、基层医疗服务等社会民生重点领域。
今年,依托“线上+线下”“代表+群众”的征集模式,民生实事项目线索进一步增多。截至9月30日24时,宁波市累计征集民生实事项目线索6万余条,是去年的4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