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浙江要实现全面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目标,更好地使用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是关键。眼下,我省各大高校、科研院所正不断完善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体制机制,持续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这里是浙江大学药学院实验室,智能医药研发团队正在抓紧研发长效智能胰岛素制剂。
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 顾臻:构建了可以响应体内的一些病理、生理信号,做出智能的药物控释,或者靶向的一些制剂或者器械设计。
要想对肿瘤、糖尿病等疾病实现精准治诊疗,源头创新和学科交叉研究势在必行。“00后”研究生张扬前不久刚刚加入团队,由于找到人工智能攻关新方法,一下成了团队的骨干力量。
浙江大学药学院研究生 张扬:我现在在我的课题当中是通过一些化学手段来修饰,让胰岛素的分子本身能够在体内根据血糖调节它的活性和它的浓度,我会融入一些AI或者计算的一些手段。
眼下,智能医药研发近百人的团队中,像张扬这样的“00后”科研人员,占比超过九成。只要科研水平高、创新意识强,就有机会参与到重大科研项目中,团队也因此迅速汇聚起了一批有药学、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生物材料学等交叉学科背景的年轻科研人员。
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 顾臻:通过学科交叉,事实上是成为我们高质量源头创新提升的一个很好的抓手,团队里集聚了一批正值创新高峰期的青年人才。一开始就想着怎么样能够更好地对接,比如说国家的需求、对接产业的需求、对接临床的需求。
这里是之江实验室新一期选拔青年骨干人才的“种子班”,参加这次大模型培训的,是来自各个研究中心的20多位青年科研人员,取名种子班,既寓意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之江实验室天文计算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专员 唐晓瑜:我们之前踩过的一些坑,要怎么解决,这些我们都会形成一个list(清单)。问题量可能有上百个了,这个班出来的学员90%以上的都是投入到我们后续大模型相关的科研任务当中。
目前,之江实验室“种子班”已开办9期,前一期累积下来的素材、学员踩过的坑,都会在后一期形成“避坑指南”,在新的培训中得以改进,课程也从一开始的20多种拓展到了40多种,其中,“导师+学员组队”的项目训练机制,已培养了超300名大模型领域人才。
之江实验室数据枢纽与安全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专员 张骥:青出于蓝胜于蓝,大家的速度是越来越快,大家掌握的知识,从梯队层次都有非常大的一个迭代和提升,我觉得其实这是一个双向赋能的过程。
之江实验室人力资源部副部长 肖文华:培训和科研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要形成一个梯队,有梯队之后人才才能源源不断地往上走,才能源源不断地去支撑我们的实验室的重大任务的开展。
加速培育青年科技人才,目前,我省已实现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三个70%”,即人数、承担或参与省重点研发项目和获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均达到了70%;温州连续举办6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为6000余名青年科学家和企业家提供交流合作平台;宁波拿出最高2000万元的奖金,吸引世界一流高校毕业、拥有丰富研发经验的青年英才创业创新。目前,我省正在重塑科技人才计划实施细则,推进人才计划与科技项目融合,推动科技评价与人才评价接轨,实行直接认定、自主评审、专家举荐、揭榜挂帅等多元化遴选方式。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创新与高技术发展研究室主任 俞翔:教科人一体化里面,人才是关键,激发人才活力,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校能够协同起来,大家能够发挥各自的合力,形成一个优势,投入一块能够形成两块的效能,就是“1+1>2”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