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蓝色循环”项目获颁联合国环保领域的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然而落地一年来,复制、推广、实施过程却并不顺利。
海洋垃圾治理作为世界难题,人人参与、人人收益的方案,没有先例可循。
从一地到全域,“蓝色循环”如何破解海洋污染难题?
台风刚过,郭文标的船队就起锚出海。和以往不同,船上的伙计们会带上一只“蓝色循环”垃圾回收桶。
温岭市石塘镇小沙头村渔民 郭明玉:以前打风浪的时候,这么个一半桶是垃圾,现在就这么一点点。
眼下,老郭的船队已有七艘渔船加入“蓝色循环”项目。他总想着扩大范围,但伙计们却不答应了。
温岭市石塘镇小沙头村渔民 郭文标:我现在跟“小蓝之家”签订之后,我老婆、所有我船上的船员、老大,他都很反感,说你这个疯子,自己忙也忙不过去,还老是给它忙垃圾。
老郭参与的“蓝色循环”项目,让渔船捞上来的塑料瓶送到“小蓝之家”分拣,运营方蓝景公司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回收。然而三年跑下来,捞上来的垃圾仅有少量是能高价回收的塑料瓶。算上燃油、人力等成本,老郭非但没赚钱,还倒贴了20多万元。如今,唯一能给渔民实实在在的回馈,是四个塑料瓶换一瓶水。这么一来,原本百来人的队伍减到了十多个。
温岭市石塘镇小沙头村渔民 郭文标:如果真的要持续下去,没有这把米撒出去,这只鸡是不会跑过来给你抓的。如果你不继续投入下去,我看没办法。
老郭的无奈,也是海洋污染治理的世界难题。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每年全球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排入深海,加勒比海、东南亚等地都曾探索循环治理模式,都因缺乏经济效益难以为继。
一直跟踪“蓝色循环”项目的环保干部陈渊,电脑里有一个常年更新的文件夹,虽然浙江已有两百多家企业、一万多艘渔船加入“蓝色循环”,但因为渔民和企业无法持续获益,循环的堵点始终没能有效打通。
省生态环境厅海洋处处长 陈 渊:让“蓝色循环”有更强的生命力,必须要在顶层设计,配套激励政策、长效机制建立方面做更多的探索和改革,不至于让这项改革“沙滩流水不到头”。
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运维总监 方 敏:找不到娘家的感觉,就是没人管......
一边是渔民的抱怨,一边是亟待完善的政策,负责运营蓝色循环项目的方敏也是一肚子苦水。为了破解推广之难,当地改革办牵头,把发改、金融等多部门负责人聚在一块儿。
台州市椒江区金融工作中心副主任 辛晓飞:运行一年下来以后,感觉就是没有铺开。
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运维总监 方 敏:目前国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所以这块我们也是在推这个东西。
台州市椒江区委改革办副主任 盛鑫鑫:持续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它其实这个内生动力还是不够的,可持续性也没有达到我们想象中有可能那么强,所以我们不停在变革。
如何挖掘内生动力?50公里外的大陈岛,成为了新项目的“试验田”。在这里,村民们回收塑料瓶等行动,会被数字化平台测算成能上市交易的“碳汇”。首笔2200多吨碳汇,就被一家光电企业以10万多元的价格拍下,拍卖所得款打入共富基金,按照乡亲们参与“蓝色循环”的贡献度,每人每月最高可以得到上千元的补贴。
台州大陈岛“小蓝之家”经营户 黄海滨:我们想把它搞好,靠你、靠我也不行,让大家一块去搞。
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副镇长 叶力帆:一旦这条路走通之后,不光光是会让目前的这几十号人,更加积极投入过程中,包括我们常住一千多号人,也会更加有积极性去参与其中。
大陈岛碳汇拍卖的成功探索,为蓝色循环补上了激励机制的断点。区别于1.0版本仅限于海洋垃圾回收的模式,2.0“蓝色循环”通过碳汇交易进行生态价值转换,力求让每一个参与海洋治理的村民和企业主体,都能拿到“真金白银”的收益。
台州市椒江区委改革办副主任 盛鑫鑫:2.0的迭代升级主要解决海洋生态保护到生态价值转化,最后收益反哺到社会的体系,形成治理、保护 、发展全链条。
眼下,蓝色循环从台州出发,向宁波、温州、舟山等18个沿海县区辐射,预计到年底形成浙江沿海全覆盖;同时向江苏、山东、海南等省份复制推广,为我国沿海省份提供治理样本。
省生态环境厅海洋处处长 陈 渊:我们正在推动“蓝色循环”在全省复制推广,同时我们也积极推动“蓝色循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蓝色循环”真正能够自己循环起来。
“蓝色循环”的蓝图,正变得越来越清晰。码头上,郭文标又一次走进“小蓝之家”,按照新模式,未来他的船员们预计每年都能增加一万多元的收入,他谋划着继续扩大回收队伍;蓝景公司的方敏也继续奔波在路上,忙着对接更多废旧塑料回收企业,为海洋垃圾变废为宝寻找更多解决方案。
温岭市石塘镇小沙头村渔民 郭文标:我从小跟这片海域有感情的,能做一点是一点,都是为了我们一个好的环境。
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运维总监 方 敏:我们想把这个“小循环”变成一个“大循环”,让我们的海洋恢复到它原来的样子。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院长 蒋 云: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蓝色循环”项目,从模式设计来看并不算难,难是难在落地实施、取得成效。环保项目投入大、收益慢、延续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必须通过改革探出一条路来。源自于浙江的“蓝色循环”项目,已经逐步形成一套从治理、保护、惠民全生命周期的改革方案。在破解海洋治理的全球性难题方面,提供了“浙江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