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以改革引领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1-25 07:27   

一次次创新性探索、一个个突破性进展、一项项标志性成果,见证着丽水全面深化改革前行的轨迹。当下的丽水,改革的显示度、辐射面、影响力持续提升。

20多年来,丽水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较2002年增长9.6倍,城乡居民收入跻身全国前40位,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稳居全省第一。

迈入新时代,省委赋予丽水“打造全省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增长极、创建全国革命老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三大战略任务。踏上新征程,丽水奋力书写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丽水答卷。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丽水以改革“关键之招”打开发展“跨越之路”,越来越多“变不可能为可能”“变可能为现实图景”的精彩蝶变正在处州大地上演。

多链条融合 锻造创新引擎

努力打造全省新发展格局中的新增长极,丽水以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为主攻方向,逐梦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年来,丽水加快培育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五大主导产业集群,持续招引“大好高”项目落地,加快实现从项目到产业、链条到链群、起势到成势的转变。

“无中生有”培育的半导体产业已形成集群效应,目前全市已落地76个半导体项目;推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全链融合发展,丽水累计招引中医药大健康类重点项目47个。1—10月,丽水全市五大主导产业实现规上产值1512.4亿元,同比增长16.1%。

产业发展靠创新,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为此,丽水深入实施人才科教强市战略,以服务产业发展为中心,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破除体制机制壁垒,丽水从体制机制入手,组建市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委员会,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集成改革,推动“教科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

日前,集科研、孵化、转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创园区——浙西南科创产业园(二期)项目通过竣工验收,预计2025年一季度正式开园,预示着丽水“一心支撑、点面联动”的浙西南科创体系将实现大步跃进。

以平台为基础推动“产创融合”。丽水围绕打造浙西南科创中心的目标定位,推动“十子连珠”科创平台与产业平台协同布局、全面建设。此外,丽水还与浙江大学等院校合作共建浙大丽水生命健康联合创新中心、杭电丽水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打造集聚高端要素、加快产创融合的硬核支撑。

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产才融合”。2023年,丽水在全国率先开展人才科技融合立法,出台人才科技赋能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与人才集聚的有机融合。位于丽缙高新区的浙江东亿磁业有限公司,在人才科技助力下,公司研发的防火吸尘器产品占据欧盟市场同类产品60%左右份额。

去年以来,丽水实现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飞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省海外工程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零的突破”;同时还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等20多家大院名所开展多元化深层次人才技术合作,落地建设7家实体化研究院。

10月中旬,丽水市工程师学院在丽水学院揭牌成立,标志着丽水产教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该院的成立旨在为工程师队伍建设提供平台支撑,打造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实践载体。

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为重点推动“产教融合”,丽水全力支持丽水学院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建强工科等应用学科,建设工程师学院、产业学院,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同时,丽水还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与技师学院融合发展,支持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中高本一体化长学制改革,牵头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

1—9月,丽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22.3%,排名全省第二。

一体化服务 探索惠民新政

创建全国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是省委赋予丽水新的发展定位,也是丽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丽水构建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持续增收机制,成效明显。2023年,丽水首次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经营性收入和农民收入、低收入农户收入“四项收入”增速均位居全省第一,农民收入增速实现全省15连冠,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实现全省8连冠,处于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领先位置。

除了助民增收之外,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一项重要改革。

丽水,近40万群众居住在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生产生活不便、公共资源薄弱、服务覆盖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4月,丽水市印发实施《丽水市推进山区公共服务跨山统筹一体化改革实施方案》,在托育、教育、卫生、就业、文化、体育、养老、助残等8大公共服务领域,加快探索具有山区特色、彰显共富底色的一体化服务路径。

为推动农村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景宁县自2022年起在全省率先探索小规模学校优化调整工作,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构建强校帮扶、城乡联动、资源共享的办学模式。如今,来自边远山区8所10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的107名孩子全部进入城区学校就读,74名教师实现科学分流。

据悉,丽水共有10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80所,在校生3340人,累计已完成10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优化调整56所,全面完成5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调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布局在城区、镇区。

近日,莲都区“智慧流动医院”巡回诊疗车如约来到太平乡横岗村,出诊医生钟巧玲一如往常地向卧病在床的廖奶奶询问病情后,通过车载电脑,在全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上更新了老人的病情信息。随着莲都区“智慧流动医院”巡回诊疗路线的进一步优化,更多像廖奶奶这样的山区病患实现了在“家门口看上好医”的愿望。

为打通基层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智慧流动医院”巡回诊疗服务正在丽水全域铺开,为偏远山村群众提供“一站式”移动医疗服务。截至9月底,全市50辆“智慧流动医院”巡诊车服务覆盖648个未设医疗机构的行政村,累计出诊车次2.98万次,行程达139万公里,总计服务124万人次。

午饭时间,一辆流动“爱心餐车”准时驶入遂昌县西畈乡举淤口村,为当地老人送上“幸福午餐”。这一餐热饭两荤一素,老人自己只要付1元钱。

除了遂昌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烹饪、统一派送”的老年餐中央厨房集中配送模式外,莲都、缙云、云和等地也因地制宜应配尽配山区流动餐车。目前,丽水市共配置流动餐车114辆,通过流动餐车送餐、老年食堂堂食等方式每天为1万余名山区老人提供助餐服务,老年助餐服务点达709个,覆盖全市83.55%的村社。

除流动助餐外,丽水跨系统整合“流动便民共富车”,持续完善助医、助行、助购、助销、助急等“十助”体系,提升偏远山区公共服务集成化、精准化、均衡化水平。

民生一小步,幸福一大步。通过加快破解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不足等困境,丽水正加速跑出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加速度”。

多元化转换 蹚出富民新路

绿色,是丽水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公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丽水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位列全国第十、全省第一;丽水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三、全省第一。

从“生态立市”到“生态发展”再到“生态惠民”,在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丽水始终用最严格的生态标准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厚植大花园的生态本底。

丽水的大花园之美,不仅在于颜值、气质,更在于活力、在于彰显多重功能价值。

这里的绿水青山有“明码标价”。2019年5月30日,丽水发布全国首份以村为单位的GEP(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报告。报告显示:大田村的绿水青山身价高达1.6亿元。为实现绿水青山从可量化到可交易,丽水基于GEP核算,建立生态产品政府采购和市场化交易机制。依托市、县国企探索组建“两山合作社”,在乡镇(街道)组建“生态强村公司”,构建生态资源资产开发经营的服务平台和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平台,负责行政区划内生态产品收储、开发及市场化运营。目前,全市累计组建“两山合作社”10家、“生态强村公司”173家。

山耕、山居、山景、山泉、山路……丽水通过构建独具特色的“山”字系品牌体系,撬动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丽水山耕”旗下产品累计进驻世纪联华、百联、盒马等10余家大型连锁商超,市场拓展至长三角9个重点城市,“丽水山居”入选全国旅游产品创新8大典型案例。

在丽水,生态不仅能卖出好价钱,生态守信者还能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金融红利。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为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提高农业、水资源、林业、海洋、气象等重点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气候投融资这一概念应运而生。11月19日,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COP29)期间的“中国角”主题边会上,发布了“国际城市碳中和指数(丽水指数)”2024年度榜单。该榜单不仅以丽水命名,还把丽水排在2024年度榜55个地区的第7位。

2022年,丽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以来,积极探索具有丽水特色、可复制推广的气候投融资有效路径,出台《浙江省丽水市气候投融资工作方案》《浙江省丽水市气候投融资实施方案》等20余项气候投融资相关文件,推动金融资源向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两大领域倾斜。

截至目前,丽水已创新推出“浙丽碳效贷”“浙丽碳汇贷”“浙丽碳汇保险”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30余项,整个项目库总投融资已超614亿元,带动碳减排超360万吨,项目库项目累计获得授信420.47亿元。

以改革破题,用创新探路。丽水坚持以“丽水嘱托”指引改革方向,以“丽水之干”深化改革攻坚,以“奋斗实干、担当争先”推动改革落实,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丽水实践推向前进。

(原标题:丽水以改革引领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欢 颜 李俊新  编辑:方熹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