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时代来了
杭州日报讯 会走路、会眨眼、会跳舞、会拿东西……昨日,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在乌镇开幕。位于A4展馆内的人形机器人专区成了整个会场最热闹的地方,来自上海、杭州、深圳、南京、宁波等地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在这里同台竞技。
多款国产人形机器人同台竞技
宇树科技是“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的常客,这家以四足机器人(机器狗)闻名的杭州企业,今年发布了首款人形机器人“宇树Unitree G1”。在展会现场,这款机器人根据参观者发出的一个个指令,展现了良好的运动能力——走路、挥手、握手、深蹲……甚至在被人推撞时,还能通过一个“踉跄”恢复平衡。
宇树科技的对面,则是浙江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展位,其新款人形机器人产品“领航者2号NAVIAI”于今年8月发布。在现场,这款机器人当起了营业员,娴熟地抬起机械臂,将货架上的一袋草莓精准地拿到了参观者面前。“其实我们的机器人应用场景还有不少,端茶倒水不在话下,甚至还可以去工厂里打螺丝,其控制精度可以达到0.1毫米。”展位负责人介绍。
再往里走,则是两位“女性”机器人的舞台。其中,来自上海的“清宝”舞蹈机器人一身古装,在现场曼妙起舞,如同从敦煌“飞天”壁画中走下来的仙女。得益于柔性关节执行器、运动控制算法、灵巧手等核心技术,其舞蹈动作轻柔自然。来自深圳的数字华夏推出的“夏澜S01”,则是一款“有温度的机器人”,不仅能与参观者智能对话,还能眨眼、转动眼球,可以做出50多种细微的面部表情。
除了人形机器人整机,展会现场还有不少专攻零部件的企业。上海傲鲨科技是一家从事外骨骼机器人生产的企业,其产品覆盖上肢、腰部、下肢等部位。一名参观者穿上其腰部外骨骼设备后,轻轻松松就把一个50多公斤重的水袋拎了起来。来自绍兴新昌的浙江灵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则在本届博览会上发布了首款量产机械手“Dexhand”。跟随记者的动作,这款机械手灵活地做出“OK”“点赞”等手势。“我们这款机械手的价格不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十分之一,除了可以装在人形机器人上,也能单独在医护辅助、工业自动化、教育科研等场景使用。”展位工作人员介绍。
我国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化阶段
今年被称为我国人形机器人量产化、商业化的元年。
“4年前我们参加人工智能大会时,全场能动的机器人也才两三台。而今年,全国从事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公司已经超过了100家,而且多数都是这两年成立的。”宇树科技展位负责人陈希韫感慨。
在人形机器人这一全新赛道,杭州走在了前列,目前拥有包括宇树科技、云深处等头部企业在内的智能机器人整机和零部件企业200余家。于今年10月17日完成征求意见的《杭州市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从10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赋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那么,距离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多远?记者注意到,此次参展的人形机器人,几乎都是各个企业的“第一代产品”,在成本、续航、技术上仍然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其售价也多数在10万元以上,并非普通消费者可以负担。陈希韫认为,价格高的原因在于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譬如我们的机器狗,刚发布的时候一年只卖了几百台,价格高达10万元。如今一年销售几千台,价格已经降到万元以内。但对许多初创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来说,迈过这一阶段并不容易。”
“当下机器人最大的瓶颈还是基层AI的能力,如果它的效率比人类低,就难以代替人类工作。只有机器人AI的能力突破一个临界点,才可以形成商业闭环、真正实现大规模推广。”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预测,再过3年至5年,工业或服务业领域的真正的人形机器人终端产品才会出现。
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会是什么样子?通过今年“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的“百花齐放”,我们得以略窥一斑。从数字华夏的交互型人形机器人,到宇树科技的运动型机器人、傲鲨科技的外骨骼机器人,每一种机器人都展现着未来的可能性,同时也面临着各自需要解决的难题。“很多人觉得人形机器人要做得像人,其实并不科学。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恐怖谷效应’,当机器人高度像人类又不完全一样时,反而会引发反感,因此我们的‘夏澜S01’只做了类人的面部。”数字华夏展位负责人吴为认为,未来机器人的产品升级方向仍然是注重交互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