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先贤文化和中小学思政课堂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11月8日,《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教材委员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的专家学者及作者、家长、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丛书的实践探索、亮点经验及其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开展交流研讨。
《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是浙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域化、系统性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一次创新探索。丛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历史文化名人优秀先贤为对象,以地方专题教育材料为标准和载体,以中小学生为受众群体,共13卷26册。丛书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今年9月正式进入全省中小学校全面推广试用。
如今1个多月过去,成效如何?在研讨会上,来自陆游家乡绍兴的家长代表褚米兰,讲述了新学期开学后,四年级女儿阅读《走近陆游》入了迷,还带动她一起看书成长的经历。
“女儿说以前就学过陆游的诗,知道他是个大诗人,但这本书让她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陆游。”这本书也让褚米兰很惊喜,它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故事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忧国忧民又鲜活自然的陆游,书中别出心裁将先贤事迹与研学结合的内容,给她带来家庭教育新启发。这段时间她带着孩子游学了陆游故里、沈园等地,“课本中的文字与现实的景一一呼应,女儿在游玩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孩子们翻阅书本过程中此起彼伏的感叹声,让武义县武阳中学教师雷皓的感受更直观真切。“听着孩子们议论纷纷,我想,《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是成功的。”雷皓说,丛书让孩子们知先贤、学先贤,对赓续传统文脉、树立文化自信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给学校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广阔空间。她分享说,在传统教学外,武阳中学还带着孩子实地考察先贤遗址、开展地方文化讲座、编排舞台剧再现先贤经典故事等。
结合丛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在浙江各地中小学正成为常态。融合了实地研学、文艺文化等多种实践体验的思政课堂,让学生更乐学、好学。
先贤文化进课堂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让《王阳明》卷、《黄宗羲》卷执行主编郑水军愈发感到自己做的“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为了高品质完成丛书的编写工作,包括他在内的很多编写组成员主动放弃了春节等假日。
为抓好丛书质量,浙江精心遴选了全省各地150余名学术造诣精深的专家和一线教学教研经验丰富的学科老师组成编写组,严格按照地方专题教育材料编写出版标准,严把先贤人物关、编写编校关和教育材料体例关,努力将丛书打造成精品力作。
“这套丛书遵循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顶层设计,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以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不仅仅是先贤故事的简化而是转化,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党委书记韩震看来,将先贤文化转化为独具魅力的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浙江交出了一张漂亮答卷。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对这套丛书也有很高的评价。“我们讲文化自信先要文化自知,而文化自知从娃娃抓起,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王杰认为,丛书的编纂出版, 不仅为浙江省中小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同时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示范性价值和意义。
这也引发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班建武的共鸣。班建武表示,当代青少年的优势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随着物质丰裕时代的到来,从“谋生”的物质需求转变为“意义”的精神性需求,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这套丛书,回应当代青少年需求的时代转变,我觉得具有特别的意义。”
丛书编写出版,更重要的是学习和使用。国家文物局原政策法规司一级巡视员、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何戍中,期待读过这套书的中小学生及家长把课本“变活”,带着书本走进先贤故居,走进文化遗产地,更真切地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更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志趣。
“在融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各类社会实践研学中还要有更具体的安排,真正做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路建平表示。
立冬过后,黑夜变得更长,但系统性加强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探索之道正露出光芒。浙江也将进一步做好教育丛书的修订完善和推广使用工作,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展现传承中华文化、赓续中华文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