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校“人人学AI”,未来什么样的人才受欢迎?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1-09 08:11   

一场对教育和行业的重塑

“人工智能正在倒逼传统教育的变革。”国家教学名师、浙大求是特聘教授陈文智介绍,如今他的课堂已经高度“AI化”:课前,学生们观看的预习视频是由他的数字人——“数字教师”讲解的;课中,得力“AI助教”帮助生成数字资源、PPT课件;课后,AI能够自动生成题目、辅助批改……

高校布局人工智能教育的热潮之下,教育领域正经历一场对教学目标、资源、模式、评价的体系重塑。“大模型的加入,让规模化和个性化可以兼得。”陈文智向记者展示最新研发的智慧平台,AI能够可视化呈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便于定制化教学方案;一门由中文讲授的课可以自动翻译为英语、韩语等多种语言,传播给课堂外的更多受众。

“谁在教”“教给谁”“教什么”“怎么教”,显而易见,教育的每个环节都在被AI改变。

人工智能,也正在成为职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提升效率和竞争力,同时也不断拉大人才差距;取代部分需求,同时也创造新的需求。

“社会当前非常需要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浙大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浙大求是特聘教授吴飞指出,在将人工智能技术嵌入行业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也能创造新的岗位,需要一支能够设计、执行或维护此类系统的熟练劳动力队伍。

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很自然地被视为这一新兴产业的后备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杭电”)的人工智能专业去年开始招生。当时恰逢ChatGPT风靡,王大宇立即报了名,成为该校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首届学生。“当时选择这个专业,一方面是源于对人工智能的好奇,另一方面考虑到就业比较有优势。”

当前,人工智能行业高薪、缺口大、天花板高。“从目前就业市场来看,高薪岗位对于学历、论文数量、实习经历要求较高,对学生高水平创新能力提出高要求。”杭电自动化学院教授马玉良分析。

为此,杭电为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实行一对一导师制。今年,王大宇就跟随导师开展课题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实现对车厘子的变质检测,目前在准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吴飞将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培养目标形容为“勇闯无人区”,从未知走来,向未来走去。

AI时代,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当前,人工智能业内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是:今后职场上欢迎两种人,一种是熟练使用AI的人,另一种是创造AI工具的人。

“作为一所师范类高校,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浙江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浙师大”)教务长助理乔思辉表示,学校的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毕业后将走上中小学教师的岗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为教师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

不止教育,如今,AI能够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帮助制造业转型升级,甚至通过运用AI,人人可以成为导演、作曲家、作家……

可以预见,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会引发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在此浪潮下,人类劳动市场、创新能力、知识结构以及社会伦理道德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0月9日,浙师大首门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人工智能导论》开课,面向本科生的120个名额被一抢而空。求学热度的背后,是学生们主动寻求转型的探索。

不过,人工智能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门槛并不低。“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实在太快,大多高校的数据、算力、算法无法和高端科技公司相比,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工智能课程的发展。”乔思辉表示。

以产学研融合模式,加大与高端科技企业、用人单位的合作,是浙师大正在探索的新路。2022年,瞄准医疗行业相关人才缺口,数理医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精准诊疗方向)专业。“开设课程的过程中,学院一直和需求方医院对接,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在人工智能课程之外,增加了医学基础概念、医学影像诊断等医学基础课程。”乔思辉介绍,面向产业应用,能够为学生实践就业打好基础。

此外,结合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术业有专攻”的人工智能专业,也是部分高校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复合型人才的路径。

杭电结合自身的传统优势专业,将人工智能专业归属到自动化学院。“希望我们的学生既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方式,又具备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实践能力。”马玉良说。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虽然教学工作依旧困难重重,但许多先行实践者觉得,本科阶段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意义重大。“未来,人工智能将与水和电类似,成为社会必需品,掌握人工智能也将成为必备能力。”吴飞表示。

(原标题:浙江高校“人人学AI”,未来什么样的人才受欢迎?)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周林怡 姜晓蓉 通讯员 陈立萌 程振伟 盛灿灿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