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被发现的余姚河姆渡遗址,离现在海岸线只有40公里左右,这是人类徒步可以迁徙的距离。
2004年,在距离河姆渡遗址不远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开始发掘同为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遗址。他想,中国人最早是什么时候走向海洋的?而地理条件优越的宁波地区,是否有着更早的海洋文化渊源?
2013年,一场台风带来了答案。井头山遗址地质钻探土样被雨水冲刷,露出贝壳、陶片和动物碎骨,被一名放羊的村民收集后送至附近考古队。
这个海鲜第一村,在8000多年后出现在眼前。
【1】
51年来,已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有数十处,经过发掘的遗址有15处左右,如慈湖遗址、名山后遗址、塔山遗址、鲻山遗址、傅家山遗址、田螺山遗址、下王渡遗址等。它们都是河姆渡文化大家族中的成员。最有名的是田螺山遗址,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最完整的聚落遗址。
而井头山遗址,是河姆渡遗址发现近50年以来,在浙江沿海发现的又一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2013年,在距离河姆渡遗址13公里的余姚市三七市镇井头村,发现了一处地下5至10米深的遗址,出土数量众多的是被先民食用后废弃的各种海生贝壳:蚶、螺、牡蛎、蛤、蚝等,经过碳十四测年,确定距今8000多年,早于河姆渡遗址1000多年,被命名为井头山遗址。
井头山遗址为什么重要?因为有“贝丘遗址”,即地层里有大量堆积古代人类吃剩下的贝壳。我国发现过很多贝丘遗址,在中国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及近海岛屿上,从北到南,比如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发现过上百处早自6000多年前、晚到3000多年前的古代贝丘遗址,展现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的海洋生活,海鲜是他们的主食。
一直以来,学界也有很多疑问。为什么很少发现6000年以前的贝丘遗址?处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的浙江,为什么没有发现任何贝丘遗址?
井头山填补了空白。
井头山遗址是埋藏最深、年代最早、保存遗物最丰富的贝丘遗址,为河姆渡文化的海洋性起源提供了实证。
2020年,井头山完成第一期发掘,202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如今,第二期发掘正在进行中。
我们再去看8000多年前井头山人每天的海鲜大餐——出土遗物中最多的一大类,当时先民食用后丢弃的数量巨大的各种海生贝类。排行榜前5名:蚶、螺、牡蛎、蛏、蛤。
蚶排第一位,因为发现的最多,这是比现在市场上常见的毛蚶贵得多的泥蚶,它们大多数长得很壮,比我们现在吃的要大得多。
排第二位的是牡蛎,有大牡蛎,还有小牡蛎。排第三位的是螺,还有大量的“锥形螺”。第四位蛤,发现比较少,但依然很大,壳纹路漂亮。
孙国平也是井头山遗址的发掘领队。他说:“中国人吃海鲜的时间,通过井头山遗址的考古后才敢相信,至少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怪不得现在的宁波人和沿海浙江人这么喜欢吃海鲜。而且,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海鲜遗存中还有很多螃蟹壳和螃蟹钳,所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可能是宁波人。”
古人吃完贝壳里的肉,那些很大的壳,漂亮又锋利,不会轻易扔掉。所以,除了海贝,出土遗物中发现第二多的,就是人工制品,有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贝器、编织物等。
比如骨器,有的用鱼刺磨成骨针,上面还有小孔,可以穿线。
贝器,在井头山遗址中是一类特殊的器物,在浙江史前考古中也是首次发现。人们利用贝壳作为加工原料,可以做成耜、铲、勺、刀、镞、哨、珠等。
成千上万筐堆成山的贝壳可以证实,井头山人的主食就是海鲜,不像良渚人,主食是米饭。那么,井头山人吃不吃稻米?
贝丘遗址里首次发现了少量炭化米、谷壳、水稻小穗轴。孙国平说,过去发现的贝丘遗址里没有发现稻作农业的遗存,农业方面的信息量很少,只知道人们以海产捕捞为主,还有采集。但井头山人也栽培水稻,也有稻作农业生产。他们的生产方式,应是一种以海产捕捞为主,兼有采集、狩猎以及早期稻作的混合经济。
【2】
井头山遗址深埋地下5至10米,是已知我国沿海地区埋深最大的一处贝丘。
遗址可以分为东、中、西三段。人们吃完的贝壳,当做生活垃圾倒在这里,15米左右的宽度,最厚的地方超过2米。
在上坡,确实有惊喜,发现了一些人居住的遗迹,比如一些灰坑,我们可以推测,当时这里应该是人居住的房子。
“我们很希望能在这里发现建筑遗迹,可惜还没有。”孙国平有些遗憾,可能建筑在西侧更高的位置。
在这里,发现了很多木器,而且是8000多年前的“黑科技”。
木器是有机质,非常容易烂,良渚墓葬的木质棺椁大多无法保存下来,然而这8000多年前的木器,保存完好,颜色、形状像新的一样。
“能保存到现在,很不容易。”孙国平说,井头山遗址文化层深埋于饱水的海相沉积泥土下,所以木材、骨头质地的有机质文化才能保存下来。
“猜猜,它有什么用?”孙国平从“澡盆”里拿出一把木柄,还有一块石斧,一插,居然刚好插进。原来这是斧头的木柄。
“这是井头山最有代表性的木器,在其他地方都没有见过。”这把斧头,推测用来砍木头。
两部分怎么固定起来呢?孙国平推测,接口的缝里或许会塞一点麻布,填充紧实,就能用了。当时,麻线已经有出土了。
井头山发现的木器,大多数是生产工具的配件,比如斧的木柄、石锛的木柄,还有木锹、木矛(基本上用来捕猎),以及船桨的桨叶。
河姆渡遗址出土过8件船桨,器形都不完整,但在50年前来看,已经是中国最早且保存比较好的船桨了。后来,田螺山遗址出土30多件船桨,完好的有六七件,这次展览展出3件。
再后来,井头山出土3件木桨,最完好的一件于2020年4月出土。
首先,这件器形保存得非常完好,木材是麻栎,造型是短柄加环首,桨叶较长,还有一个弧度,叶中上段背部有两个凸起装置,相对普通平直的船桨来说,它更科学,形状与现在的木桨很相似。
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目前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船桨,也是目前已知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件用于近岸航海的船桨,推测当时的先民可能已开始近海捕捞作业。这也是井头山先民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又一实证,是中国海洋文化起源重要的证据。
孙国平从“澡盆”里捞出东西,器型很怪,是一件很特殊的木器。孙国平说,在当时属于高科技了,技术含量相当高。孔里面插了一根比手指头长一点的木头销钉,还可以搭扣牢,像一把锁。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合作,对两件木器上的黑色涂层进行鉴定研究,确定为天然大漆。这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漆器,将中国乃至世界使用漆的历史提早到8000多年前,说明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地区是漆文化的起源地,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早期漆器工艺的主要发展区域和主要传承者。
【3】
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丰富海洋经济遗存表明,“古宁波湾”区域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起源的主要区域。井头山遗址以海洋渔业经济为主要依托,是中国人适应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例证。
井头山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成果,初步探明了河姆渡文化的本地来源,延伸了浙江乃至整个中国沿海地区原有的历史轴线和发展脉络,为证实中国海洋大国找到了重要的海洋文化源头,更为中华文明组成的完整性提供了依据。
既然这个遗址比河姆渡文化早了1000年,井头山人和河姆渡人,是哪种亲戚?
孙国平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井头山人,是河姆渡人的祖辈——不是父亲辈,至少应是爷爷辈,他们跟河姆渡人有着文化血脉上的联系。更专业的表述是:它是河姆渡文化的祖源,并非直接的源头。
因为中间还有个缺环。河姆渡文化的年代,最早到距今7000年,而井头山遗址最晚距今7800年,中间还有800年的缺环。也许可以理解为,河姆渡人的“父辈”,目前还没有找到。
孙国平说,缺环阶段的遗址,肯定存在于环古宁波湾区域。我们还在继续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