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讯 一方桌子正对窗户,光线明亮。切割垫板、梨木板、十几把刻刀,还有四处散落着木屑。
这里是杭州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小建的工作室。连同儿子黄捷成,这里一共四个同事。
雕版印刷术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发明之一。马克思曾盛赞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巨大影响:火药炸翻了封建骑士阶级,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印刷术推动了资产阶级思想革命。
这门古老的技艺诞生于9世纪末,唐五代时期,以杭州和成都——长江流域的两座大都市为中心。1000多年后,在杭州,黄小建传承雕版印刷,创作了《湖山胜概》《唐女郎鱼玄机诗》等作品,以古老的技艺讲述着文明的历史。
沿江而盛:雕版两大中心成都与杭州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找到一卷《金刚经》,日后被视作人类发明印刷术的标志。
《金刚经》末尾落款“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这是人类已知有确凿年代最早的印刷品。
雕版印刷进入大盛时期是在宋代,以长江流域为最。
长江上游的成都,历经唐五代的发展,稳定而繁荣。蜀刻本以官方刻书为特色,北宋初年,宋太祖下令在成都开雕《开宝藏》,历12年而成;后来,《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资治通鉴》等大部头官修史书也在成都刊刻。
顺长江而下,杭州是另一个中心。“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这是有记载的。”说起雕版印刷这门技艺的历史,黄捷成如说家史。他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师从艺术史学家范景中。毕业后他拿起刻刀,继承了父亲黄小建的事业。
黄捷成提到,杭州经历唐、吴越、北宋,没有大的战乱,作为“东南都会”,杭州书铺林立、文化繁荣。到了南宋,作为都城的杭州,雕版印刷业独领风骚——
杭州廖莹中世綵堂本《昌黎先生集》、陈宅书籍铺刻本《唐女郎鱼玄机诗》等书籍,流传千年而不坏,至精至美,现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以杭州为中心,长江下游抚州、黄山、南京、扬州、苏州、湖州、建德、金华、宁波、绍兴等地的雕版印刷十分发达、融为一体。
廖莹中世綵堂刻书不计成本,用上好的材料:抚州萆抄纸、油烟墨,题签用的是泥金(金箔制成)。南宋初,绍兴本《营造法式》(绍兴为宋高宗年号)在苏州诞生,这部记录宋代建筑文明的经典由此广为流传。
宋代长江流域雕版印刷——尤其是杭州,何以如此之盛?在黄捷成看来,雕版和技术之外,纸张、墨是重要因素。比如北宋时,国子监用的书,不在京城汴梁刻印,很多是在杭州雕刻,因为杭州的纸张质量超一流。
随着造纸技术发展,以竹子为原料的“竹纸”出现,而长江流域尤其江浙一带盛产竹子,竹纸最富盛名。北宋米芾盛赞越州竹纸,南宋陈槱也说“今越之竹纸,甲于他处”。
徽州墨也为长江下游雕版印刷业提供了质量保证。明代以后,数百年来,人们仰慕宋版书“墨色如漆”,千年不褪色。
抚州纸、越州纸、徽州墨……以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隋唐以后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文化事业繁荣,市场需求巨大,一流人才汇聚,再加上盛产上好的纸、墨等材料,自然成为最大的刻书中心。
还原千年:摹刻诞生于杭州的国宝
前面提到的《唐女郎鱼玄机诗》,是宋代雕版印刷的巅峰代表,名冠古今。
鱼玄机是唐代著名女诗人,与元稹、李商隐交往密切,留下过“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等名句。南宋临安陈宅书籍铺的这部《唐女郎鱼玄机诗》,刀法精到,墨色晶莹,欧体字清秀婉约。国家图书馆曾推出馆藏精品大展,它与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手稿、文津阁《四库全书》等共同展出。
黄小建也曾致敬这一瑰宝,亲手刻过一版。
上世纪70年代末,20岁出头的黄小建进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的木版水印工厂工作,跟着老师傅学习雕版、水印等技术,翻刻潘天寿等人的画作,用于教学。
后来工厂撤销,黄小建分到门市部,但雕版印刷技艺一致没放下,他还去南京、扬州、天津等地向老师傅学习,逐渐融合了各地的刻印技艺。
2003年前后,有几个藏书家找上门来:听说黄先生雕版技术高?这本书能不能刻?黄小建一看,正是一本《唐女郎鱼玄机诗》。黄小建说可以试试,先刻了一段文字给对方看。对方经过一番对比,说可以。
六个月后,刻完了,范景中教授为本书写了题跋,黄小建一并刻板付印。可惜的是,2021年邻居家失火,殃及黄小建的房子,这批书版付之一炬。
雕版的第一步,就是把文字、绘画在纸上描下来,再反贴到木板上、下刀。《唐女郎鱼玄机诗》字体是清秀的欧体小楷,黄小建先是一笔一笔“复制”下来。因为黄小建学习山水、花鸟绘画,学习书法多年,“还是有点功底的。”
对黄小建来说,浸淫雕版印刷一生,不管是绘画还是文字,只要给他,“包括枯笔很多的”,他就可以复刻出来——简直是一台“人肉复印机”。
当下,数字影印可以无限复制,但以雕版印刷的技艺,原汁原味地再现一部《唐女郎鱼玄机诗》,让1000多年前诞生于杭州的这件国宝在杭州重现,在非遗传承乃至文化史的层面上意义非凡。
绝技再现:重现失传的“拱花”技艺
对黄小建来说,自己最重要的三件作品是《十竹斋书画谱》《湖山胜概》《十竹斋笺谱》。
《十竹斋书画谱》是晚明时南京书画家、篆刻家胡正言的集大成之作,是一本供学画者学绘画的画册。
刊刻这部作品,徽州商人胡正言使用了“饾版”(后衍化成近现代的木版水印)技术。这是一种多色套印技术,将一幅画分成多块木板,相同颜色部分在同一块板上。这种技术的出现,使得彩色印刷成为可能。
2009年,华宝斋找到黄小建,请他复刻一套。花甲之年黄小建,技艺、体力都臻于高峰。“那是我凭一己之力,从头到尾完成的,对一个人的毅力的考验。”这段经历对黄小建很重要。
那几年里,黄小建每天6点半起床开始,除了吃饭就是在雕版,直到晚上10点半睡觉。六年后,2000多块雕版刻完,大功告成。
我问他,那些年日复一日地刻木板,手酸不酸?他说,习惯了不会觉得累。但他没想到,做完后有后遗症,现在手臂有点酸。久坐伏案,近距离用眼,对颈椎、腰椎、手部肌腱都有影响。
《湖山胜概》也是诞生于晚明的一部作品,以诗书画结合的方式,呈现了当时杭州吴山上的“十景”。黄捷成的介绍最通俗——那是明代关于杭州的“小红书”美景分享和旅游攻略。
这部书全世界只剩下一件孤本,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黄小建希望重现这部描绘杭州的作品。
《湖山胜概》只有12张图、70多块板,但笔触非常细腻,像头发丝一样多而密,画幅又小,错一毫厘,就差以千里,刻印技术要求极高。
这套《湖山胜概》于2022年捐赠给了杭州国家版本馆。目前,黄捷成开始独自创作第二套《湖山胜概》的雕版,已经完成30多块木板。在他看来,《湖山胜概》是雕版印刷 “饾版”技艺的代表作和高峰,对自己是一种锻炼,对杭州文化保存也是一件好事。
而黄小建又把目光投向《十竹斋笺谱》,晚明时期这部作品,鲁迅称之为“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胡正言刊刻时用到一门绝技“拱花”。
“拱花”是一种不用墨的雕版印刷方法,以立体凸起的线条表现花纹,与画面中的花草虫鱼相映衬,惟妙惟肖。
这是几近失传的绝技,2008年在西泠拍卖会上,黄小建看到一本拍卖的民国版《十竹斋笺谱》,新中国成立前北京荣宝斋翻刻,精美异常。第一次见到“拱花”,黄小建震惊了:“雕版印刷技术达到这个地步,不得了。”
黄小建想学,但找不到会的人。他自己钻研,反复试验、反复失败,走过很多弯路。
他一度以为成功了,他想到用水沾湿宣纸,变软的宣纸容易拱花。但两三年后拿出来一看,发现水沾湿过的地方变黄了。直到2015年前后,黄小建从石碑拓印的方法,逆向思维想到了干印的方法,最终再现了《十竹斋笺谱》的“饾版拱花”。
黄捷成说,明代“饾版拱花”这一技艺的出现及其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传,展现了长江流域各个城市之间技术交流的频繁,也展现了雕版印刷技术在明代晚期走上了一个高峰。
同一时期,在中国长江流域壮大的雕版印刷技术,被元代传教士带到欧洲后,正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中大显神威,推动欧洲走向近代。
从宋代到今天,一千年来,雕版印刷的技艺在黄小建父子这样的匠人手上代代流传。一把刻刀、一块梨木,雕刻着长江水一样漫长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