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部8K纪录片《飞来峰》藏着多少数字秘密?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0-14 20:31   

昨晚(13日),由浙江广电集团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联合出品的纪录片《飞来峰》在浙江卫视、Z视介、哔哩哔哩、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首播上线。“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展现了影像的创新力、想象力和感染力,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视听体验,获得各界高度点赞和好评。

影像突破

8K超高清赋能文物保护和传承

纪录片《飞来峰》首次应用8K超高清影像技术拍摄,运用AIGC数字修复技术和数字特效,为观众呈现出不一样的飞来峰。一方面,通过超高清影像技术对飞来峰造型进行高精度还原,超越现实观感的细节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感受飞来峰造像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借助当下最新数字技术为观众理解摩崖石刻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提供了新的路径。

全景展示

艺术之美的数字探索

《飞来峰》中所展示的对象是石刻艺术造像,所处的空间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奇石林立,空间形态丰富,如何能够打破现实空间的局限性,全景、全面、全方位展示造型艺术之美,是创作团队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创作团队与浙大城市学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合作,对杭州飞来峰石刻造像进行数字化外业采集,通过光子脉冲精准测绘、多视角空间影像捕获、纹理交叉偏振等专业数字化技术手段,对数据集中的图像进行深度信息计算,获取相机的相对位置和视角,并在数字空间中分配相应的坐标,将实体文物转化为高面数数字模型和16K 48位色深的影视级资产贴图。

于很多石刻造像体量较大,数字化采集难度较高,如在龙泓洞口高僧取经组雕的数字化采集时,团队拍摄的纹理图像超6000余张,原始数据量近300GB,为呈现出极致清晰的视觉效果,团队使用浙大城市学院超算中心的高性能计算机进行分布式集群计算,输出的高精度三维模型面片达到2亿面以上。通过数字化制作的内容不仅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了丰富而准确的素材,还将“文化+科技”深度融合,配合主创团队打造沉浸式视听体验,使观众能够近距离欣赏飞来峰的自然山水、石窟艺术,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数字特效

视听体验的新维度

对造像的数字化采集为后继的数字特效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飞来峰》片头制作中,通过数字化模型,将飞来峰诸多洞窟和典型场景构建在统一的镜头运动中,打破了现实时空中无法实现的一镜到底,同时通过虚拟镜头运动将飞来峰的核心场景转换为叙事表达,凸显影片主题。弥勒佛造像是飞来峰的象征,组雕的现实场景为半弧形,难以通过常规拍摄展现出造像组群的精妙构思,借助数字化模型,将雕像展开,第一次为观众呈现出弥勒佛与十八罗汉经典构图的全景。

复原重生

时间的交错与重构

寻找理公岩记是贯穿《飞来峰》的核心动线,由于理公岩记处于非常狭窄的夹壁之间,无法通过常规拍摄理公岩全景,通过数字化模型的建构,运用虚拟摄像机实现了具有超现实感的镜头运动,并进一步实现古今穿越,凸显“文宝久秘者必彰”的主题。飞来峰造像年代久远,很多造像已经残破,团队通过AIGC技术对造像进行“复原”。位于青林洞口的卢舍那造像头部缺损,犹如留白,给人无限的遐想。主创团队运用完型的心理效应,通过大量数据的重建,在光影斑驳间闪现了卢舍那的面容,完成一种跨越时空的想象。

变脸艺术

千年微笑的现代演绎

纪录片中数字特效的运用要做到虚拟性、真实性、艺术性之间的平衡,在实现叙事功能的同时,通过其技术特性,为观众提供一种全新的视听感受,通过视觉真实到心理真实。在讲述佛教传入中国的段落中,创团队采用造像“变脸”的构思,让石头雕像微笑,使其具有鲜活的表现力。变脸动画由光年智能平台AIGC技术生成,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图像和视频,利用扩散模型Diffusion来实现图像之间的平滑过渡。第一步筛选调整原始素材进入模型训练,以保持佛像稳定演变以及微笑情绪递进效果。从一开始测试10张、20张、30张佛像演变效果,进一步筛选出能使佛像微笑情绪效果最好的7张原始素材。第二步调整优化模型参数,确保每一部分演变动态变化节奏一致,按每次生成效果反复优化。不同佛像图片的脸部比例不同,需通过调整参数控制脸部各部分动态变化节奏,特别是嘴部、鼻子,需保持演变节奏平缓。在AI模型的加持下,千年一笑直观呈现了石窟艺术的千年之变和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

(原标题:浙江首部8K纪录片《飞来峰》藏着多少数字秘密?)
来源:“ZMG部落”微信公众号  作者: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