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浙江印记”——浙江干部人才援藏三十年纪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10-12 21:11   

拉萨往北,广袤无垠的雪域高原上,绚丽的格桑花正映衬着当地的日新月异。

这里是那曲,西藏的北大门,中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平均海拔4500米,面积相当于4个浙江的大小。30年前,浙江与那曲两地在对口援藏的旗帜下相遇,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从“浙”到“那”,30年来,一批又一批浙江干部人才在羌塘大地书写传奇,组团式援藏、智力援藏、产业援藏一系列援藏新模式,推动那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目前,浙江已累计选派十批645名援藏干部人才,累计投入援藏资金61.63亿元,实施援助项目438个。在干部人才的推动下,浙江小区、浙江中学、人民医院、城市书房……一大批标志性工程落地生根,那曲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近,记者奔赴高原,追寻浙江援藏的印记,倾听那里正在发生的故事。

西藏那曲市 记者 李心怡 摄

“日子越过越好了”

青藏高原之上,疾驰的汽车不知越过了多少个山头,终于抵达那曲。

干净宽敞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排排新落成的房屋从眼前晃过。宁波新村居民达嘎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屋内,为远道而来的客人端上一杯酥油茶。

“日子越过越好了。”达嘎用并不熟练的普通话聊道,“原先,八九个人挤在一间土房子里,现在搬进了宁波新村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宽敞又舒服。屋子里还有客厅、卧室、佛殿,燃料房和院子也都具备。周边设施也很方便,孩子步行走到学校只要五分钟,去卫生院看病六七分钟就能到。”

2023年,在第十批宁波援藏工作组的帮助下,达塘乡宁波新村完工建成,总投资1387万余元,建筑面积8234.46平方米,共有55套房,主要分配对象是达塘乡的贫困户。现在,这里住着258位居民,实现了水、电、路、讯、网全覆盖,成为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看到我们,这里的农牧民大多说得最多的是“扎西德勒”,真心感谢浙江援藏干部们的关爱和帮助。

宁波新村全貌 浙江援藏宁绍工作组供图

在那曲市色尼区,医疗和教育条件的显著改善,成为居民生活变化最直观的体现。曾几何时,高原上的医疗资源匮乏,许多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如今,随着浙江医疗援藏项目的深入实施,一座座现代化的医疗设施拔地而起,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健康福音。2010年至今,浙江共投入医疗援藏资金3.7亿元,实施医疗援助项目42个,捐赠大型医疗设备20余套。

“以前看病要跑很远,现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方便的医疗服务。”斯定咔村的村民美巴感慨道;一名被浙江援藏医生通过小针刀微创手术治愈疾病的藏族老人,特地赶了十几公里路,凌晨6时就在医院门口等候,只为了亲口向医生致谢;“谢谢浙江援藏医生”,当地很多患者,特地学习了这句普通话……

近年来,浙江援藏医疗队还通过“组团式”帮扶,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一系列“抬头挺胸”、“甬有健步”等医疗援藏项目,成功救治了众多脊柱畸形和关节病患者,让高原上的生命之树更加茁壮。

教育同样是浙江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浙江的援藏教师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提升了当地教师的教学水平。

如今,那曲市第二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每年都有机会被送到浙江接受委培,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信;浙江援藏对口支援的重点项目——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2024年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总体上线率为100%、本科率超96%、重点本科率近69%。

在那曲,群众都熟悉一条路,叫“浙江路”。

长达3公里,这是那曲的第一条混凝土路,自2001年浙江第二批援藏人修建以来,已成为那曲当地最繁华的街道之一。两边商铺林立,在此开特产店的平措朗杰一边打包着网上订单,一边乐呵地说着:“浙江人给那曲带来了市场、商场、电影院、学校……”

有形的“浙江路”不断扩建着,背后无形的“浙江路”也正在几代援藏人的接力下,越走越宽、越走越长、越走越鲜亮。

一所所那曲杭州希望小学在高原落地开花,点亮了藏北孩童的求学梦;

“温暖嘉·色尼城市书房”的建成丰富了色尼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甲岗水电站让申扎县彻底摘掉了“无电县”的帽子;

9个景点深入改造项目为比如县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

在羌塘大地,当地日新月异的生活和浙江早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色尼区城市书房 记者 李心怡 摄

从“0”到“1”的产业造血

帮,就要帮到点上;扶,就要扶到根上。助力那曲经济社会发展,产业是最有力的支撑之一。

针对那曲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浙江援藏工作组把产业援藏作为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努力实现援藏项目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2020年4月,首个实体产业援藏项目——西藏长荣娜秀集团有限公司落地比如县。“这是那曲第一个智能制造项目。”总经理叶万华介绍,投产仅四年间,企业营业收入从2020年的1600万,增长到2023年的1.03亿元,不仅成为当地最大的制造企业,更持续增资,在冷链配送、酒店旅游等产业多点开花。

西藏长荣娜秀集团生产车间 袁森 摄

除了经济效益外,西藏长荣娜秀集团有限公司还促进了当地的社会就业,362名农牧民在家门口端起了致富“产业饭碗”。30岁的仁吉是企业的一名员工,“进公司两年多来,我不仅学会了制衣技术,还因为表现出色被提升为小组长。公司很注重培养人才,给了我们很大的学习成长空间。”仁吉说,他现在的年收入近30万元,家里的生活条件在逐渐变好。

地域广阔的那曲,坐拥色林措、萨普神山等天然资源,然而与西藏拉萨、林芝等地相比,仍缺乏成熟的文旅线路和景区。

经过细致调研,浙江第七批援藏干部决定将夯错国家湿地公园资源利用起来,建成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集聚区。就这样,第七批谋划项目,第八批执行建设方案,第九批完善各项设施,第十批投入运营……

去年8月,景区正式开放,实现了色尼景区“0”的突破。众多自驾游客、鸟类爱好者和星空迷专门从全国各地赶来,短短几天吸引了千余游客,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和特产销售渠道,增加了收入。

那曲夯错湿地暗夜星空景区 记者 李心怡 摄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4500米的高原,我们见到了“浙江老乡”——产自杭嘉湖地区的湖羊。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农机发展中心的组织下,20只湖羊历经4天3夜,跨越近4000公里,来到那曲新家。“与当地繁殖周期较长的色瓦羊、多玛羊不同,湖羊一年两胎,一胎多羔。多生一只,牧民就能多三四百元收入。我们希望能把更多元的品种推广开来,将品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帮助那曲肉羊产业发展。”浙江援藏干部、那曲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金勇满怀期待,“其中5只母羊已经怀孕,今年10月将产下湖羊宝宝。”

除此,强大的浙商优势,也在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

30年来,几万浙商前赴后继在雪域高原投资建设了各类产业项目,参与到建设西藏的事业中。今年6月,浙江援藏招商引资项目那曲浙江大酒店开工。这是那曲市首个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综合性酒店,由西藏浙发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预计2026年底可全部建成投入使用。项目总投资2.7亿元,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设有近160个标准客房、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可同时容纳1000多人就餐,还有超2000平方米的生态园。

“发展是永恒主题,变‘输血’为‘造血’,才能打通那曲的发展‘筋脉’。”在第十批浙江省援藏指挥部指挥长、那曲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董旭斌看来,从初期改善民生到现在发展产业,带动当地农牧民共同富裕,浙江“组团式”援藏变的是形式和内容,不变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核与初衷。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每一批援藏人在入藏的第一天,都会把从浙江带来的水和土,撒在那曲的土地上,自此,家乡与他乡,水土相融。

在他们撤离那曲之际,也会经历一场深刻的惜别:当地干部群众争相送别,每个援藏人都被围绕在层层叠叠的哈达里。浙江第一批援藏干部姜军在返浙后写道:“风雪唐古拉,夜困无人区,欢歌赛马会,策鞭苍茫间……民族交融的感动,至今萦绕在心。”

30年,浙江与那曲人民的心越贴越近,情越来越浓。

今年8月,一群来自那曲比如县的小朋友,来到浙江绍兴开展“浙里石榴红”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到了绍兴,我看到了和这里完全不一样的景象,非常震撼。我们去了鲁迅故居、瓷器小镇、唐诗之路博物馆等景点,还在米果果小镇亲手制作了年糕。第一次尝到年糕的滋味,心里美滋滋的。”比如县第一小学六年级的旦增梅朵同学回忆起这次经历,脸上挂满了笑容,“这一路,与我们同行的还有来自新疆、四川不同民族的小伙伴,同坐一辆大巴,彼此交流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收获了很深的友谊。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让同学们走出大山,开拓眼界。”

比如县旦增梅朵同学 袁森 摄

跨越万里地域界限,这样的交流交融活动,时常在浙那两地上演。

在拉萨那曲第一高级中学,除了援藏教师给学生上课,当地的学生也会一周一次,为浙江的老师上课。他们上的,是藏文课。角色互换中,渗透出融合与理解。

今年高二的学生永忠罗布和次仁桑琼是授课的小老师,“他们回到浙江以后,也会传递我们的藏文化,把民族的特色带到江南水乡。”永忠罗布说。

校长潘志君是开设藏文课的提议者,他说:“把民族特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激发孩子们养成自觉、自信、自主、自强的阳光品格,更拉近了援藏老师和学生们的距离。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与此同时,浙江还不断拓宽那曲籍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帮助更多的青年才俊赴浙江等区外稳定就业。“高校毕业生‘组团式’区外市场就业,给了我更加广阔的舞台,在台州工作一年多了,我深切感受到浙江的温暖,无论是住房还是出行都有保障。”就业于台州一家通信企业的那曲嘉黎籍大学毕业生益西措姆说。

为最大限度留住在浙就业的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浙江援藏设立了“那曲市驻浙就业服务联络站”,组织输送那曲籍人员来浙就业,并做好跟踪服务。2023年,创建首批“组团式”就业援藏基地4家,以“组团式”招聘、“引线式”匹配、“管家式”服务,开发专项岗位200个,专门吸纳西藏那曲籍高校毕业生。截至目前,在浙就业的西藏籍人员2842人,那曲籍638人。

在援藏力量的帮助下,近年来,像益西措姆这样在区外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象征雪域高原民族团结的“格桑花”,随着时代的进步,飞越千山万水,扎根于祖国各地。

这是民族团结和谐共进的乐章。30年一段征程,伴随藏北草原一年又一年牧草返绿,相隔千里的山海情谊还在不断被续写。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李心怡 袁森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