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牢记殷殷嘱托,奋力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探路共富,浙江步履更坚定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9-21 22:36   

image.png

嵊泗县嵊山镇泗洲塘村海湾民居美如画。当地盘活渔村闲置房,大力发展民宿旅游业,让海岛渔村焕发新活力。 拍友 邹训永 摄

共同富裕,民心所盼。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印发。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

今年,是完成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一个五年重大目标的关键之年,浙江锚定“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以高质量发展持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逐渐转变为百姓切实可感的美好生活。

主攻缩小三大差距

“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这是总书记去年考察浙江的殷殷嘱托,也是这一年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锚点。

初秋时节,驱车行驶在平阳县万全镇,机器的轰隆声、卡车的鸣笛声,交相起伏,让这个浙西南小镇显得分外繁忙、活力十足。作为平阳县的工业主平台之一,万全镇已落地浙江省重大产业项目17个,居全省乡镇之首。

就在前不久,已具备相应造血能力的温州市平阳县、衢州市柯城区、丽水市莲都区,列入首批调出山区县名单。“这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的阶段性重要成果,为全国缩小区域差距提供了可复制经验。”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王继源评价。

着力在缩小地区差距上作示范、出经验,这一年来,浙江稳扎稳打、大胆创新,不断迭代完善山海协作工程。今年以来,浙江在原山区26县工作基础上,充分调研、深入谋划,建立了山区海岛县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形成新的山区海岛25县工作体系,按照有进有出、逐步减少原则,将已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的3个山区县调出,新增温州市洞头区、舟山市嵊泗县等2个海岛县,集中更多要素资源流向相对落后地区。

同时,建立“1+1+1+1”新型山海协作结对机制。为每个山区海岛县明确一名联系省领导,统筹优化经济强县结对机制、创新建立国资国企结对机制,组织一批社会帮扶力量,在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开展专项结对。

如今,浙江山区海岛县迎来全新的发展起点。截至2023年,原山区县GDP均破百亿元。到今年上半年,浙江山区海岛县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

浙江的区域,渐行渐近;浙江的城乡,也在双向奔赴。

在浙江的山海之间,有一场持续20余年的牵手合作。在浙江的万千乡村,也有一场持续20余年的美丽接力——“千万工程”。从2003年的“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到如今推广覆盖到全省所有行政村,始终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浙江层层递进破解农村发展的难题,开辟出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有机融合的发展新局。

image.png

建德市更楼街道打造“合作共富·司机之家”,供往来货车司机用餐、休憩。记者 林云龙 拍友 沈恒阳 摄

今年以来,浙江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实施“土特产”“百链千亿”行动,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这是我们杜预村种植的稻鸭共生米,这种大米米粒均匀偏长,口感顺滑饱满……”每天中午,桐庐县横村镇杜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姚兴军,总会利用休息时间来到“稻香鸭田”共富工坊直播间,为村里和周边村的农特产品卖力吆喝。从今年5月24日首播至今,该共富工坊已实现订单量1800笔,成交额9.1万元左右,配合线下售卖村集体自产自销的生态菜籽油及稻鸭共生米,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28万元。

共富大道上,浙江的乡村各显神通。截至2023年,浙江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分别连续23年和3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2024年6月,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8,较去年同期降低0.04。

筑牢共同富裕基石

高质量发展是浙江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浙江聚焦“七个先行示范”,其中首条“跑道”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经济总量稳步提级。

去年,浙江GDP一举突破8万亿元,迈上新的台阶。在此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全省GDP达4.09万亿元,首次半年度破4万亿元,且5.6%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浙江生产总值预期目标为增长5.5%左右。而根据浙江省“十四五”规划,GDP奋斗目标是8.5万亿元。经济体量上的对标对象,正是隔海相望的韩国。

2024年已过近四分之三,蹄疾步稳的浙江,仍在奋力前行。推进高质量发展,浙江依然面临爬坡过坎的重重考验。只是过去的发展经验表明,每克服一个困难,浙江经济总能焕发出更蓬勃的活力,高质量发展的实力也将随之晋级,共同富裕的基石也将更为坚实。

经济质量愈发提高。

创新引领驱动,浙江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今年1至5月,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0.4%,增速高于营业收入4.1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1%,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41.6%,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上半年浙江新质产品供给增势强劲,服务机器人、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表现突出。

产业结构趋优,浙江经济增长有了更大空间。今年以来,浙江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经济稳中有进。浙江工业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压舱石”作用凸显。为了做强做大服务业,浙江已正式印发打造现代服务业强省的行动方案。

民营经济活跃,营商环境趋优发展后劲愈足。尽管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但浙江民营经济依然发挥出了超强韧性的优势。今年7月,浙江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个百分点。同时,今年前8月,浙江民营企业对全省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87.6%。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供给,还是对外出口,浙江民营企业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才队伍提质,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了根本保障。好比产业结构背后是企业结构,企业结构背后是企业家队伍结构。归根到底,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决于构建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今年年初,浙江旗帜鲜明提出全面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三支队伍”建设,聚焦补齐人才短缺这一“短板”,深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让人才“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当前,浙江正不断增强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供给,推动“315”科技创新体系与“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度融合,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以数智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满足美好生活向往

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浙江探索缩小“三大差距”,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美好生活,离不开更充分的就业、更完善的医疗教育养老、更均衡的公共服务。

image.png

德清县下渚湖街道上杨村一家3D打印工厂,工人在检测产品。当地利用闲置空间创办3D打印工厂,帮助村民就近就业。 拍友 谢尚国 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这一年来,浙江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中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像数字经济核心增加值占GDP比重近七成的余杭,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2023年一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7家,数量均列全省第一。这些高质量的企业,成为余杭吸纳人才和解决就业的主阵地。

浙江还创新性提出将高技能人才、员工数量作为雄鹰企业、“链主”企业、单项冠军等大企业遴选评定的重要评价指标,引导和鼓励优质企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凝聚更多有用人才。

同时,浙江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问题。依托“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在线”应用场景,摸清重点群体就业底数和需求,完善零工市场服务体系,提供精细化就业帮扶。2024年以来,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低于4.5%。

覆盖愈广的教育医疗社保体系,为群众提供了较多的安全感。

在海岛舟山,全域特困人员县域实现集中供养、健康方舟巡回医疗实现偏远小岛全覆盖。在岱山县东沙康养联合体,现集中供养着来自该县6个乡镇的特困人员68名。77岁的张明康老人入住大半年来,感到日子过得比以前舒心多了:“能在这里安度晚年,是阿拉福气!”

在山区景宁,一场全面打响的“小县优教”“小县优医”“小县优养”战役,让当地百姓有了更实在的获得感。在景宁县城外舍路的红星小学,自去年春季学期开始,就有来自毛垟乡、鸬鹚乡、大均乡、郑坑乡等地小规模学校的70名孩子入学,与城区孩子同窗学习,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由政府兜底,进城就读的孩子与城区学校学生吃的一样,还有8条“周末求知专线”,方便孩子们周末回家与父母团聚。

记者了解到,浙江还在探索构建完善“共富型”社保体系。截至2023年,浙江人均月低保标准1149元,居全国省区第一。

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大大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

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浙江十分注重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让示范区建设成果真正可感可及、惠及百姓。在嘉兴,84.14%的村(社区)可在15分钟内抵达周围托育设施,98.41%的村(社区)可在15分钟内抵达周围体育设施。如今,正有越来越多浙江百姓被“15分钟公共服务圈”所覆盖。当前,浙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超过98%。

为了“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浙江连续多年将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事项。

【浙江新实践】

温州从兜底保障向发展帮扶转变

留守儿童爱满家

和同学结伴放学,小安(化名)一回家就能闻到爸爸亲手做的饭菜香。这样看似普通的生活,小安期盼了13年。小安的家在温州市洞头区,她出生不久即被确诊为听力一级残疾,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父亲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地打工,小安成了留守儿童。这户低保边缘家庭,难以负担8万元的耳蜗更换费用,因此小安长期听力不清晰,人际交往逐渐变得困难。

image.png

群众在洞头区助联体咨询。 受访单位供图

温州的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搭建了全市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在线”平台,能够形成具体家庭精准画像,再通过政策智能研判,找准需求。洞头区助联体工作人员通过系统分析,开展线上资源匹配、线下跨部门商议,为小安对接洞头区残联和医疗机构资源,最终为她免费更换右耳蜗并开展心理辅导,其父亲也在帮助下回到洞头,在一家保安公司实现就近就业。

不止缺什么就帮什么,还从兜底保障向发展帮扶转变。温州聚焦政策保障对象有局限、帮扶资源整合不高效、帮扶社会合力难形成等问题,构建“群体画像+政策工具+在线应用+多跨协同”综合帮扶体系,贯通建设县、乡、村“助联体”,确保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工作全域覆盖,发动近万名社会工作者、志愿者,1215家社会组织、625家民营企业参与,为低收入家庭实现“微心愿”10.7万人次。目前,温州全市共有9万户14.6万人纳入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困难需求综合帮扶率近80%。

定海打开群众增收新空间

连山串村筑“双廊”

“半小时,火龙果就卖出十多盒。”最近每逢周末,舟山市定海区马岙村村民安昌标就去东海云廊当摊主,“这里办起共富集市,还提供免费接驳服务,生意火得很!”

打开共富新思路,城与乡双向奔赴。2022年,定海“螺蛳壳里做道场”,在山海间画下了2个圈,东海之上建云廊,一条25公里的生态绿道,穿越东山、长岗山、擂鼓山、海山、竹山,环抱老城;乡村之间串文廊,一条100.5公里的共富廊道,贯通8个镇街、32个村社,畅达郊野。

image.png

定海东海云廊状元阁区域游客如织。 受访单位供图

登云廊,一览山海胜景,吸引国内外游客超600万人次前来打卡,世界定向排位赛、全国徒步大会等赛事也纷至沓来。嗅到商机,今年1月,村民共富集市开张,每个周末、节假日“人从众”;夏季来临,集市又加开夜场,配套电音派对、露天电影活动。今年以来,共富集市开市55天,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

奔富路上,城里干得欢实,百里文廊穿过的32个村社也铆足劲儿赶。“开了西餐厅、咖啡馆,还有萌宠节、稻香节,村里花头多得很。”见证马岙村活力满满,安昌标很开心。文廊开放以来,定海乡村新增游客超230万人次,83家共富工坊应运而生,吸纳劳动力3000余人,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

眼下,为精准扶持“新农人”成就“兴农梦”,定海加快探索“金融+两廊”共同富裕特色发展之路,区委人才办联合定海海洋农商银行推出8类“两廊贷”系列产品,持续做大做强两廊配套产业、商户和业态。

越城用文化创意激发乡村活力

古老坡塘漾新波

日前,记者来到绍兴市越城区鉴湖街道坡塘村云松自然村。村口千年银杏树旁,一座集阅读、咖啡、简餐于一体的文化新空间格外醒目。

这家名为南山咖啡的乡村树兰书屋,自今年6月开业以来,许多年轻人慕名而来。“大家吃完饭就去山上徒步,累了就在这里歇脚,每月有超2000人次的客流量。”书屋负责人黄英端上特调风味饮品,热情地张罗记者落座,“小山村里也能吃到精致西餐,双休日还有不少来自上海、杭州的旅行团。”

image.png

坡塘村怡人村景。 受访单位供图

南山咖啡的“出圈”,是坡塘村蝶变中的一帧生动画面。“村子因范蠡养鱼典故得名,有2500年悠久历史。以前集体经济薄弱,发展一度滞后。”村党委书记罗国海刚来村里工作时,就决心彻底扭转“后进村”局面,先治理后发展,以文化赋能乡村,将“破旧坡塘”变成“清新坡塘”。

“只有深挖和珍视自己的根,才能激发村庄内生动力。”找准发力方向后,罗国海担任总规划师,将村民联合起来,共同参与村庄的旅游开发和管理。通过对村内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活化利用,因地制宜整合茶园山地资源,盘活老台门、旧民房,引进文商旅新业态,探索出一条共建共享、自主运营的乡村振兴路。

如今,坡塘村日益焕发新风采,乡村艺术博物馆、特色农家乐、云松岭步道等多元业态不断聚集,游客络绎不绝。今年以来,村集体经济收入逾190万元,还入选全省首批金3A级景区村庄名单。

【专家观点】

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改革切入点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潘毅刚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任务,需要顺应趋势、筑牢优势、提升位势,持之以恒地不断推进。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就浙江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提出了新要求。近一年来,浙江对标对表,创新思路和办法,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第二批10条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典型经验为国家部委发文推广,加大了一系列创新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改革力度。

在推进城乡融合上找切口。浙江城乡差距与全国比有优势,但进一步缩小差距的难度也在加大。走城乡融合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关键是要让要素按照市场效率优化配置的方式“活起来”。一年来,浙江做好强城、兴村和融合文章,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扭住资金、土地和人才等关键要素的双向有序流动,不断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青年入乡集成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三权”,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全过程管理办法,实现省级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单乡镇)县域全覆盖,创新打造土地整治共富单元,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改革。这些改革的推进,为兴农业、强农村、富农民提供了关键支撑作用。2024年6月,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达1.68,较去年同期降低0.04。

在缩小区域差距上优机制。山海协作工程是浙江缩小区域差距的关键一招。原山区26县GDP均破百亿元,今年上半年,山区海岛县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成为全省经济的增长点,这是一个好的势头。根据新形势,我省建立了山区海岛县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将柯城区、平阳县、莲都区列入首批调出名单。这一方面是这些山区县自身内驱发展能力逐步强大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区域加快迈向协调发展的重要表现。一年来,我省还在建立新型山海协作结对机制、“发展飞地”整合运营机制和干部人才资源倾斜集成改革等方面加大了创新力度,将为山区海岛县加快迈向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组织、要素和人才保障。

在收入分配改革上破难题。浙江收入分配结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分别连续23年和3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但收入分配的源头,是高质量创业就业。一年来,在促进就业改革这一关键源头性问题上,浙江把助企业和扩就业的制度有机结合,让企业支持政策评价好坏与高技能人才、员工数量相匹配,构建政府激励和目标相内洽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围绕重点群体就业的数字化精细化帮扶支持做了创新,有利于“提低扩中”的家庭型财税政策体系改革和“共富型”社保体系加快构建完善。2024年以来,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低于4.5%;全省人均月低保标准1149元,居全国省(区)第一。

在公共服务共享上做文章。共同富裕不只是一个个冰冷的数据,而应“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浙江始终坚持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将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实施公共服务“提质补短”项目,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实施一批补短板惠民生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近年来,浙江探索覆盖全体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改革,让农业转移人口得到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保障。针对人口与公共服务不匹配的突出问题,浙江统筹深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以舟山市等“一市三县”为突破口,探索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将大大增强居民获得感。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夏丹 周琳子 周杭琪 王佳 通讯员 胡绿源 金俊陶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