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最近,衢州常山县科技局副局长胡斌收到一份由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副院长顾敏明整理的清单,包括11家本地企业提出的技术支持需求。他随即组织对接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配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
2021年,常山县成为全省科技成果“转移支付”首批试点县,有技术需求的企业主体可获得产权资源“先用后转”的机会,主导产业链所需的“产业共性+企业个性”技术清单全部进入省级“供需荟”系统,而应用型专利科技成果作为转移支付“成果池”会在第一时间完成匹配。企业向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提出申请,审核通过后在浙江网上技术转移市场公示,签订“先用后转”合同,就可以获取专利试用权。
浙江云泰纺织有限公司就是这项机制的受益者。“因为采用了‘改性棉织物表面增强纳米银抗菌棉织物耐洗性能的方法’这项专利,衣服有抑菌、耐脏、耐洗功能,赢得了市场,第三季度企业订单有望突破5500万元。”该公司副总经理季善群介绍,自2021年开始,“先用后转”专利已为企业增加2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先用后转”机制引进的不仅是技术,还有人才。合作院校博士入企、周末工程师“车间问诊”、专家学者组团驻企等项目纷至沓来。2022年,“一种织物的三维立体纹样设计方法”专利在浙江灿宇纺织有限公司免费试用。同年,浙江理工大学常山研究院博士刘瑜带队入企开展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解决使用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今年7月,刘瑜开发了“纺织大脑”系统,将多台布匹瑕疵在线检测纳入数字化管理,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针对“先用后转”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常山县推出专项保险,明确侵权、违约责任范围,企业实际投保费用的80%由政府创新券给予补偿。增设科技成果“先用后转”专利成果购买补助,科技成果产业化后可按实际支付额的20%给予补助,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可按合作费用的60%给予补助,从而解决了企业“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
目前,常山县已落地科技成果85项,惠及企业45家,增加企业产值超2亿元。接下来,常山县将以“先用后转”试点为契机,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支付工作,以科技创新赋能“创新强县”,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