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越来越热,极端高温之下,我们还能做什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8-13 07:37   

潮新闻讯 8月12日下午,外卖小哥许鹏顶着太阳在杭州滨江街头送着顾客点的冰奶茶。

他给自己配了墨镜、冰袖和脸基尼,“太热太晒,有点难熬。”许鹏印象中,前两年杭州的夏天也热,但熬一熬、忍一忍就过去了,但今年夏天的热,让他不太受得了。除了每天的跑单任务,他尽可能不在太阳下直晒。

夏日街头的人。徐灿宇/摄

杭州地铁4号线南星桥站的纳凉区域,一群老人三三两两围坐着乘凉,他们有时会从早坐到晚。

他们中的大部分住周边老小区,但“家里太热,一个人在家整天开空调不划算,不如地铁站纳凉区,还可以聊天”。

新杭州人谢青每次下班回滨江的家都会提醒家中放暑假的女儿,“不要把空调开到低于26度”。她小心呵护的两盆绣球和月季挺过了前面40℃的10天,却枯萎在了8月12日这一天。

杭州火车东站候车室里的空调、冷风机和冰块等依然同时在线。东站候车室热得像蒸桑拿,在这个极端高温的夏天冲上了热搜。

谢青看着自家客厅暴晒的落地玻璃联想到了东站的玻璃幕墙。

某种程度上,这会不会也加剧了城市越来越热?

除了被动在高温天暴晒、暴汗之外,我们还有哪些可以主动“出击”的办法?面对未来可能频发的极端高温,城市规划和管理又能否未雨绸缪?

从地铁纳凉区到“避暑版”政务服务

“凉策”背后的城市管理细节

7月中旬,杭州地铁全线网的66个纳凉区域就已开放,这项坚持了10年的“凉策”让不少人在炎炎夏日有了清凉的去处。

杭州地铁南星桥站的纳凉区。徐灿宇/摄

在杭州,不止地铁站,防空洞、商业综合体等也都纷纷向市民打开大门,共享清凉。

“不影响我们日常营业,有秩序地文明纳凉,我们是欢迎的。”杭州城东一家商业综合体的负责人说,市民到公共场所纳凉度夏,在享受公共清凉资源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减少了家中空调的使用率,节约了能耗,减少了碳排放,“往大了说,就是在为全球降温做贡献”。

极端高温天,城市依旧正常运转。

大到供水、供电,小到一单外卖的送达、一本护照的办理。

当人们为了生活奔波暴汗时,街头爱心冰箱里一瓶冰凉的矿泉水,夜间延长的政务服务,都能给人慰藉。

8月8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上线非工作时间预约制增值服务,即在每周二、四晚上和周六上午非工作时间开放出入境、交警、综合办事、开办企业服务专区4个窗口,为市民办事带来便利。

“天这么热,白天来办事的少了,但很多市民确实有政务服务的办事需求。”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行政服务中心审管服务科副科长郑骁青说,像出入境办证业务就必须本人到窗口进行办理。

这一政策被网友点赞为政务服务“避暑版”。

推出非工作时间预约制增值服务一方面是天太热,市民到政务大厅办事确实是一次“烤”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服务更多无法在工作时间内办理政务服务的人。

从目前的预约情况来看,预约夜间政务服务的人数在增多。“大多数年轻人会选择网上办事,中老年人更偏爱线下服务,夏季夜间办事,我们加班,大家能清凉一些,这事儿我们做得也很开心。”郑骁青说。

非机动车道上的遮阳棚已超900顶

这个很香的举措,未来能升级吗

和能不出门尽量不出门的其他人相比,外卖员许鹏和很多人不得不直面酷暑的考验。

他最怕的就是在路上等红灯。

“太阳太毒,能少晒一分钟都好。”许鹏对杭州的非机动车道了如指掌,他送单时会尽可能选择非机动车道上有遮阳棚的路段。

今年5月开始,杭州主城区及各区县就陆续安装遮阳棚,总遮阳棚数量超过900顶。同时,在夏天按照市民的需求又调整和新增了部分路段的非机动车道遮阳棚。

街头的遮阳棚。徐灿宇/摄

杭州人和遮阳棚的感情很深。2022年,同样很热的那个夏天,关于遮阳棚的讨论曾在杭州掀起一轮热议。

遮阳棚最早出现在16年前,2008年开始,每到五月,杭城各大路口就会竖起遮阳棚,遮阳又避雨,成为夏季街头的一道风景。16年来,遮阳棚2021年曾经缺席,2022年后重新回归。

杭州人为什么这么关心和在意遮阳棚?

潮新闻记者曾做过一个小调查。调查中,不少杭州人给出了一致的答案:小小遮阳棚不仅能在大夏天遮风挡雨躲避烈日,它更多像日常生活中的小确幸。

“高温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让更多市民在高温和暴晒天气下,尽可能避免阳光直晒,遮阳棚做得挺好。”杭州市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桑万琛说,如果未来能够有更广泛、更专业的统筹推广,或者有升级版遮阳棚,或许能成为我们今后应对高温的办法之一。

桑万琛提到嘉兴有“廊棚”,简单说就是一种带着屋顶的街,“夏日走在廊棚下面不晒,偶尔还有‘弄堂风’袭来的感觉”,如果在有条件的街区或公共场所,结合实际,布局一些像廊棚一样的临时遮阳棚等,应该能给人在体感带来直接的清凉感受。

大量混凝土及玻璃幕墙运用

加剧的“热岛效应”,带来哪些思考

城市越来越热,从大环境来说,有全球变暖的气候问题,也有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

在这一轮的极端高温中,杭州萧山一地曾测出地表温度72.3℃。

用最简单的逻辑来理解热岛效应,就是城市产生的热量远远高于散去的热量。“随着城市发展,在基建领域用到的沥青、混凝土是很好的不透水且保温的高密性材料,这就让原本就有限的城市散热功能变得更加不堪重负。”桑万琛说,就跟家里使用的电脑一样,白天太阳照射地面升温,到了晚上该散热时,散热的风扇被堵住了,温度降不下来,第二天继续升温,那温度就越来越高。

同样的,在这轮高温中, 杭州不少使用玻璃幕墙的大型公共设施,也出现了室内即便是空调满负荷运作依旧温度很高的现象。“如果说高密性材料影响了城市的散热,那玻璃幕墙等就是让升温变得更容易。”

无论是混凝土、沥青还是玻璃幕墙,这些建筑上最常见的材料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事实上在城市规划领域,缓解“热岛效应”一直是专家们讨论的话题。

城市规划专家曾从城市风道、建筑风格等多个领域进行过调研和探究。桑万琛认为,未来的规划,环境因素会成为专家们讨论的焦点之一:“不仅仅是应对高温这一个极端天气因素,像短时强降雨、强对流天气等都要纳入规划考虑的范畴。

一方面要在建筑设计上进行更周全的考虑,运用好各种材料,采用更环保的设计理念和方案;另一方面,尽可能在新建筑和既有建筑的有机更新上采用更为环保和绿色的材料。 ”

“大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把时间的维度拉得足够远就会发现,如今这种极端的高温,是全球变暖积累下的必然。”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副教授戴攀曦两年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这样分析过。

戴攀曦认为,全球变暖的趋势,并不是随着年份的增加线性递增的。大气会给我们缓冲期,波动着上升,并非一年更比一年热,这中间的时间跨度也许会很长。

2022年以前的极端高温出现在2013年,从2013到2022过了9年,但从2022到2024,才过了两年。这是否意味着,未来极端高温出现的频次会越来越多?

“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确实在增加。”

面对越来越多的极端高温,我们能做什么?

“政府可以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化面积,缓解热岛效应。同时,市民尽可能做到节能减排,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空调等高能耗设备的时间,为减缓气候变化贡献力量。”戴攀曦说。

浙江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也说,现在的背景下,“选择使用清洁能源、提倡绿色出行,夏季空调温度调高1℃仍有重要意义”。

来源:潮新闻  作者:记者 谢春晖 章卉 实习生 徐灿宇 通讯员 李梦玫 葛畅  编辑:高明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