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全书,记录流动的历史——“看见运河”系列报道之二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19 10:00   

大运河,流淌数千年,蜿蜒几千里,见证了时代更迭,也承载着无数繁华的盛景和动人的故事。

6月的夏日,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记者跟随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副院长刘慧梅来到大运河畔的杭州拱宸桥边。看着周边居民茶余饭后在这里悠闲散步,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观光,并拿出相机不停定格烟火气的景象,刘慧梅不禁感慨:“这就是‘活着’的运河啊。”

刘慧梅是《遗产解说理论与实践:以大运河文化带为例》一书的作者。该书是运河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以文旅融合为出发点,分析了文化遗产解说在大运河文化带作为文化遗产,在“文化”和“旅游”开发和融合过程中的独特价值。

为保护和展示大运河的丰富历史文化,成立于2009年的杭州运河(河道)研究院,很早就开始组织研究并陆续出版了运河(河道)全书——由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等5部分组成。通过组织专家学者对大运河沿线进行采风调研、对运河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和汇编,多维度对大运河杭州段的历史文脉和人文风俗等进行记录和解读。

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首席专家、杭州运河(河道)研究院副院长胡红文告诉记者,历时十余年,当前除了杭州运河通史和辞典还在编纂中,研究院已完成丛书出版65本、文献集成11本、研究报告4本。其中,运河丛书定位为通俗读物,意在对外广泛传播运河文化;研究报告以论文集和专题研究为主,关注重大工程实施和专题项目研究;文献集成定位于“全”,收集了明清时期的多部文献及历代方志、史志、掌故中的运河(河道)资料,坚持应收尽收,是研究大运河(杭州段)的史料大全。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关于大运河的研究始终在继续。

在刘慧梅看来,目前针对大运河及其相关文化遗产的解读还需要继续深入。撰写《遗产解说理论与实践:以大运河文化带为例》期间,刘慧梅曾前往世界其他运河进行考察调研。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中国运河”上,一名当地人的解说,让她至今印象深刻:“解说词讲述的是一名当地老人跟运河的故事,用的是法语原声,或许本来游客走到这个运河不起眼的一角会在参观完后直接略过,但因为有了独特的故事就能让更多人关注并记住。”

中国的大运河上,也有无数与之相似的文化遗产。“它们也许本身并不显眼,那么不妨换一种叙事方式,比如让与之息息相关的当地人参与到运河宣传中,以生动鲜活的故事来解说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刘慧梅说。

如何更好地保护、宣传大运河?刘慧梅认为,应该做到生活化、情感化和意义化,“生活化,就是要让川流不息的大运河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既需要仪式化和展演化的表达,更需要居民日常生活化的表达;情感化,就是要激活、重塑并再造人们对大运河的记忆,让大家在观赏大运河及与之相关事物时,能拥有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意义化,意味着重点是要厘清大运河的当代价值,今天我们讲述大运河,其实是通过对历史的回溯,为当前和未来建构更多的意义。”

站在拱宸桥上,古桥上人流依旧如织,桥下船只依然来往如梭。今天的大运河畔,古风遗韵尤在,今朝故事还在继续生长。

虽然撰写的书籍已经出版,但刘慧梅关于大运河的研究没有停止:“跟随时代变化,大运河的故事愈发醇厚。新时代,文化遗产解说在更好地挖掘和传播运河文化体现的生活、情感和意义等方面,大有可为。”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沈听雨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