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82年后,为何重温“里斯本丸”事件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19 08:15   

“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并不复杂。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因违反《日内瓦公约》未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途经舟山附近海域时被美军击中,沉船时刻英军战俘跳海逃生遭遇日军扫射屠杀,舟山渔民冒死下海营救,最终800多名英国战俘遇难,384名英国战俘被当地渔民舍命救起。此即“里斯本丸”事件。

82年后,反映事件始末的浙产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16名“里斯本丸”幸存者的英方家属到场观影、泪洒当场,观众无不动容。浙江日报连续追踪了“里斯本丸”营救事件重发掘经过以及纪录片的制作上映过程,并在近日报道见证了幸存者英方家属到访东极岛。82年了,为什么要将这段尘封的历史重新带回世人面前?因为历史不言、岁月有声,有些事情不能忘却,不能忘却善良、不能忘却伤痛,更不能忘却为和平所作的一切努力。

1942、沉船、战俘、美军鱼雷、日军扫射,短短几个词足以勾勒出当时那个危险重重、千钧一发的场面。目睹惨烈事件的198位舟山渔民没有袖手旁观,冒死划着小舢板从水中捞起了384名奄奄一息的英军战俘。不但救下了人,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渔民们还极尽所能为获救者提供吃的喝的穿的。82年前,山河破碎、国力衰微之际,这群朴素善良的中国渔民,没有去想利与弊,来不及分辨敌与我,甚至暂时忘记了生与死,只有救人的本能,只有对鲜活生命逝去的不忍。这是何等的义举,何等具有人性的光辉,何等值得大书特书的人道主义。这比任何一个用叙事技巧刻意堆砌包装出来的战争故事,都更扣人心弦、更动人心魄。

不管我们如何敬佩82年前那群驾着舢板救人的渔民同胞,如何替获救的英国战俘感到庆幸,都无法否认这一事故的悲剧色彩。800多名英国战俘遇难,800多个家庭永失所爱,而这些数字还只是死于二战的几千万人中一小部分。正因此,“里斯本丸”事件作为反映战争残酷性的典型一幕,作为拷问人性的历史瞬间,不应该永远地“沉没”于冰冷的东海。甚至可以说,电影对这一事件的“打捞”,是继舟山渔民之后又一次对人性的“打捞”。希望看到这些惨烈瞬间的人们,都能记住战火的可怕,记住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同时深深体会和平的来之不易,永葆善良的底色。

如果我们痛恨战争,就不能忘了为反对战争所作的一切努力。82年前拼死救人的舟山渔民是爱好和平的,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儒家的“仁者爱人”、道家的“不欲以兵强于天下”、佛家的“慈悲为怀”等等传统的人道主义,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饱受列强侵略之害、饱经战火蹂躏之苦,但中国人民始终坚定地选择站在和平的立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救助英国战俘、救护被击落的美方飞行员等等选择是在维护和平,今天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同样是唤醒更多力量加入追求和平的队列。

应该感谢《里斯本丸沉没》主创团队的坚持,没有他们8年不懈的寻访和追踪,海量的史实细节无法如此真切而震撼的重现。这些努力,终将汇入我们这个民族追求和平的潮水,汇聚成全人类奔向爱与和平的巨流。

来源:潮新闻  作者:评论员 张萍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