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会被身份所定义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17 15:23   

这两天,“中专女生姜萍拿下数学竞赛全球第12名”的话题成为全网热点。即使有众多来自知名高校的参赛者,这位中专女生依然成为杀入决赛的一匹“黑马”。

很多网友都在追问,数学能力如此之强的学生,为什么没有进入高中学习,而是选择了中专的服装设计专业?话外之音是,姜萍是普通教育的“漏网之鱼”,惋惜其成为职校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地位不高的事实。姜萍的出现,能成为改变大众认知的一个契机吗?

职业教育并不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姜萍的脱颖而出也并非常规职业教育的产物,因此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姜萍之所以获得如此大的关注,很大程度源于这种偶然性和它所造成的反差感。

天赋和勤奋缺一不可。姜萍是该比赛举办以来首位闯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也是前30名里唯一的女生。据报道,从初中起,姜萍的数学成绩就十分亮眼。在进入中专的首次月考中,满分150分的数学试卷,她能考130至140多分。她没有白白浪费天分,而是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高等数学》《数学分析》,以及外语版的《偏微分方程》,达到了数学专业本科三、四年级的水平。

老师的引路尤为关键。璞玉需要被打磨,人才需要被发现。人们关注姜萍,也在关注相中她的“伯乐”王闰秋。王闰秋硕士毕业后,便来到家乡这所职业中学教学,姜萍是他带的第一届学生。姜萍遇到难题时就会主动寻求王闰秋的指导,而王闰秋也乐得耐心点拨、细心引导。王闰秋在此次大赛中也获得125名的名次。

冲破束缚的内驱力难能可贵。在现实中,职校生的专攻并非在学术上,但姜萍似乎没有被这标签所束缚,坚定于内心所爱,并专注于发挥天赋、放大优势。正如她本人所说,“无论未来会怎么样,数学这个兴趣爱好应该一直会持续下去”“如果学习服装设计是我的plan A,那探索数学世界便是我的plan B,希望我的plan B也能被看见”。

不少网友认为,姜萍没上高中而上了职业学校,多少有些“屈才”了,这也反映出职业教育在社会认知中的尴尬境地。职业教育陷入“低人一等”的困局,原因出在哪?

社会偏见仍然存在,一些职校生需要承受较大心理压力。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就读职业学校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现实中,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师资力量总体薄弱,这也导致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职业教育。甚至有人认为,“考不上普高的学生只能上职高,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宁愿把孩子送出国,也不愿意让孩子上职高”。

技术人才待遇较低,不少职校生毕业后从事职业并不光鲜。职校毕业生的价值和成长空间,一定程度上与从事行业、产业密不可分。德国职业教育比较发达,这与德国制造产业技术垄断、附加值高,德国技术工人薪酬收入、社会地位高密不可分。相较之下,我国正在经历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不少职校毕业生也还在从事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工种。职业教育作为职业人才的供给侧,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受产业需求影响。产业转型升级成功与否,对职业教育转型成败尤为重要。

校企供需对接不畅,职校生有时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其实,上世纪90年代前后,“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是一件“拿得出手”的事儿,既能学到一身本领,也能谋得一份稳定工作,职业教育同社会职业需求往往能精准对接。而现在,一些企业和职校存在错误思维,互相将对方“屏蔽”起来,学校不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企业不看重职校的人才培养,导致职校生就业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建设高层次、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需要让“学校所学”与“市场所需”同频,学生在校园学到本领后能顺畅地在就业市场上收获较高的报酬与社会地位。只有把“梗阻”打通了,职业教育才能更吃香。

姜萍的故事,无疑是职校生的一次“破圈”,而职业教育的“破题”,仍需要全社会久久为功。

职校生应该获得尊重,各类教育模式应该百花齐放。当前,全国上下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凸显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前不久,教育部官网陆续发布两则《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其中拟同意设置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意味着两所高职院校拟升格为本科高校,从中可见职业教育也在探索新的融合培养模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才大国来说,不能只有单一的教育模式和路径,各类教育都应得到良好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职业教育品质化精准化。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关键之一在于提升社会对于技术工人的认可度,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让技能人才得到更多社会尊重。当高端制造业乘势发展了,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社会认知自然会跟着“水涨船高”。当技能人才的社会待遇和社会地位提升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误解才能够逐渐消除。这启示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据产业链来锁定人才链、教育链,让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使更多“用得上、立得住”的一线人才、技术工人成为产业发展的顶梁柱。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任何人都不该被身份定义。中专生姜萍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唯有热爱不可辜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可能会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但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所爱,脚踏实地、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就能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快乐的源泉。姜萍的数学竞赛仍将继续,我们每个人的追梦之旅也不会停止。人生不可被定义,在这个机遇层出不穷的时代,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黑马”。

来源:浙江宣传  作者:  编辑:方熹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