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4年6月高考和选考科目试题评析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11 17:39   

语文:依文设题 守正创新

浙江省回浦中学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张永飞

长兴县教育研究中心 正高级教师 郑萍

2024年语文新课标Ⅰ卷,聚焦“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遵循课标,优化情境,依文设题,守正创新。具体来说,试题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选取多类文本,实现以文化人

试题是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化等不同文化的载体。本卷命题材料丰富多样,现代文阅读Ⅰ选用《论持久战》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现代文阅读Ⅱ为70后作家徐则臣创作的忆旧散文《放牛记》,文言文阅读选择《资治通鉴·汉纪》和《读通鉴论(卷三)》两则材料,古代诗歌阅读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的《宿千岁庵听泉》,这些文本让学生在无形中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

二、强化关键能力,凸显思维品质

命题注重考查关键能力,依文设题,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如现代文阅读Ⅰ既让学生理性看待《论持久战》,又让他们懂得看问题、想问题的重要性,增强了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现代文阅读Ⅱ第9题和文言文阅读第14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比较分析、解决问题、发现创新等能力。语言文字运用第22题以开放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使用“恢复疲劳”的看法,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等高阶思维。

三、优化情境创设,推进教考衔接

1.强化学科认知情境。本次命题守正创新,优化情境创设,如第17题名篇名句默写关联学生的社会生活情境;特别强化学科认知情境,如现代文阅读Ⅰ第4题分析设问句和反问句的论证效果,古代诗歌阅读第16题赏析对比的方式;语言文字运用,今年采用“一拖五”的创新形式,将修辞、成语、语病、连贯、逻辑等内容,融入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更加全面、灵活的综合考查。

2.有效推进教考衔接。试题在强调整合活动、关注真实情境、重视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追求,与统编教材实现深层对接。如文言文阅读第11题涉及《项脊轩志》《孔雀东南飞》中的重点字词;古代诗歌阅读第15题关联《兰亭集序》的内容理解;写作呼应了必修教材“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引导考生理性看待科技发展带来的利弊问题。

总体来说,2024年新课标Ⅰ卷着力素养,凸显思维,引导考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从“做题”走向“做人做事”。

数学:优化结构 聚焦思维 锐意创新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江战明

浙江省吴兴高级中学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刘晓东

2024年高考数学全国I卷坚持立德树人导向,试题保持了重基础、重思维、重创新的特色。高考数学全国I卷试题命制严格遵循《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全面系统地考查了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以及数学核心素养,试卷在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考教衔接、创新人才选拔等方面作出了鲜明示范。

一、优化结构,引导教学

2024年全国I卷最大的变化是题量的减少与固化试题结构的打破。精心、科学地设计试题内容以及合理调整试题顺序,成为全国I卷的一大特色,如解析几何解答题放在了16题位置、数列概率问题最后压轴,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样设计有助于打破学生套路应试、教师僵化教学、猜题押题,还数学教学应有的模样,引导数学教学回归课标、回归教材、回归数学本质。

二、聚焦思维,鼓励思考

2024年全国I卷在加强数学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重点考查学生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引导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如1至7题、第9、12、13、15、16、17题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起点低入手快,但又有一定的思维量和浓浓的数学味。又比如第8、10、11、14、18、19等题,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命题意图就是鼓励学生多思考,科学计算,重点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这些试题在服务人才选拔、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助力强国建设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关键作用。

三、锐意创新,服务人才

2024年全国I卷对试题进一步优化情境创设,在创新的基础上确保了情境的公平性,很好贯彻“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的高考命题逻辑主线,如第9题“一带一路”茶叶种植出口问题,第11题生活中的“丝带”问题和第14题生活中的“抽卡”比赛问题等。命题坚持素养导向,如第8、11、14、18、19等题,具有很强创新性和选拔性,特别是19题数列与概率融合试题,对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总之,2024年高考数学全国I卷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五育并举。试题考查点不拘泥而灵活多变、问题设计点不落俗套彰显创新,引导高中数学教学减少死记硬背、摒弃机械刷题,真正推进课堂教学转型,提升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以及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充分体现了高考数学选拔和育人导向功能。

英语:素养立意的试题:情境性、思辨性、导向性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级教师 汪向华

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学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蔡晓佳

2024年6月高考英语试题的选材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主题语境,综合考查学生的语用能力和思辨能力,体现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和“学科素养”要求,充分发挥对教学的正向引导作用,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注重试题的情境性,促进核心素养

试题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涵盖科技发展、环境问题、科学实验、国际合作等方面。如听力涉及重新安排快递送货、家长接送孩子引起拥堵现象的思考、家庭菜园等真实情境;阅读理解A篇是招募志愿者参与恢复栖息地的广告类应用文,B篇是兽医运用针灸和按摩治疗动物的叙事性文本,C篇讲述阅读媒介(屏幕和纸张)差异,D篇介绍斯坦福对记录生物多样性方式的新研究;“七选五”语篇聚焦纸质字典的重要性和使用价值;完形填空是有关个人成长和自我接纳的叙事性文本;语篇填空介绍英国“丝路花园”的设计,强调丝路精神;应用文分享美术课体验,读后续写则通过车费支付故事引导学生诚实守信。这些正面积极的情境设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强调设题的思辨性,发展思维品质

试题在融语言、文化、思维于一体中,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其他学科知识和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听力材料话题新,很多试题需要学生有整体感知才能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阅读理解中的判断词组意义、分析关键信息、概括段落大意、推断作者意图等题,考查学生运用判断、归纳、分析、概括、推断等多种思维能力,如,第24、27、30、31、32、33、34、35等题。单篇上看,阅读D篇遵循“了解现状—聚焦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的思维模式,考查学生对每个环节关键内容的准确理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七选五”主要涉及句间语义衔接和逻辑衔接,既考查语篇知识又考查思维品质。完形填空需要学生综合考量语境与逻辑推理之间的平衡。介绍一节户外美术课的邮件考查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展现逻辑思维,创造性表达观点。续写也如此,学生理解材料,提出合理的观点或解决方案,检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体现教学的导向性,深化教学改革

试题设计体现稳定性与创新性并重的特色,特别强调实际应用和创新思维。这就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根据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灵活调整,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单纯理解文本("understand the text")转变为对文本做出积极回应("respond to the text")。重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深度学习的热情,避免陷入浅尝辄止的“刷题”模式。教师应关注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励学生感受探究意义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使他们更具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筑牢思想之基 服务人才选拔

余姚市梦麟中学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金银姬

嘉兴市第一中学 高级教师 王静慧

2024年6月浙江省思想政治选考试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命题遵照“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命制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试卷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彰显时代特色,加强价值引领

“情境载体串联线”是命题的逻辑主线。试卷进一步优化情境创设,精选素材,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试题中。如第2、3、4、5、9、10等题,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第14、16、17、23、29等题,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激发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担当文化发展新使命。第24、27、28等题,呈现了当今时代发展中有关探索宇宙奥秘、人工智能、全球变暖等新任务、新挑战,要求学生在由“解题”向“解决问题”的转变中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

二、突出思维品质,服务人才选拔

思维品质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和核心要素。试卷在结构设计上保持总体平稳的总基调下,优化综合题内部分值的分布,加大对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如第27题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模拟代理律师解决法律纠纷,增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第29题要求学生对“公共外交”下定义,注重学生思维的过程性、可视性、规范性的考查要求,强调学用结合,侧重思维品质考查。

三、强化学科实践,引导教学变革

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也是落实学科育人与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试卷通过创设“综合探究”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迈入生活实践大课堂。如综合题25题围绕“司法为民”开展综合探究,通过查阅、整理相关资料,进而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主要结论。29题以某校组织夏令营、赴法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为背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选必一和选必三已学知识,为此撰写演讲稿,以此评价学生的综合品质和学科素养。

新高考引领育人方式的变革。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基本要求,明晰高考评价体系命题理念,加强考教衔接,实现以考促教,主动应对高考综合改革。

历史:以史育人有温度 服务选才有梯度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曹心意

桐乡市教育局教研科研室 高级教师 龚涛

2024年6月浙江省历史选考试卷,立足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稳步创新,以新颖的试题情境综合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了“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基本功能。试卷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一、立足基础,巧设情境,考查关键能力

试题以新颖、多样的问题情境检测学生的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选择题部分,依托主干史事创设形式多样的历史情境,重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第3题以历史示意图入题,考查汉唐时期监察制度的演进。第7题以“抗战漫画”创设情境,感悟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第16题以文字和地图共同创设情境,考查早期中华文明的空间分布和文化交流。第21题以数据表格入题,考查学生在获取信息基础上分析、对比和综合的能力。非选择题部分侧重以较为复杂的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第22题以17世纪以来中国茶业兴衰史为线索,侧重考查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24(1)题探讨考古发现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综合考查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探究能力。

二、鉴往知来,以史育人,凸显学科特质

试卷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寓教于考,溯往知来,彰显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第6、7、8、21、22(3)题通过对“四史”的考查,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第9和15题分别以“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和“中外文化遗产双边合作项目的成果”入题,第23题从一战后的国际治理角度评价《非战公约》,呼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助于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第25题要求以唐宋时期的“文学艺术”或“科技”为主题撰写历史小论文,意在揭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素养立意,服务选才,显现水平梯度

试题立足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注重对历史认识水平的考查。选择题以核心知识为依托,减少陈述性知识检测,增加程序性知识和历史解释水平的考查;整体上由易到难,梯度设置合理,兼顾基础性与综合性。非选择题更注重对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对历史进行探究,提升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体现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第24(2)题以“13世纪以来的移民”为主题编写一个章节目录以及第25题的历史小论文,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既考查知识的广度,也考查思维的深度。

四、守正创新,引导教学,彰显课改特色

试卷秉持“大稳定、小调整”原则,稳中有进,稳步创新,在题型、分值、情境、设问等方面进行适度调整,避免机械记忆和题型僵化,持续打造浙江卷命题特色。选择题的结构和分值与2024年1月卷保持一致,非选择题的结构和题型作了微调,第23题评价题分值由6分调整为7分。史学理论题由原来的最后一题选择题调整到非选择题,增加了试题的开放度。

总之,试卷坚持依标命题,整体呈现出基础、融通、开放、灵活的特点,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进一步引导高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

地理:凸显学科特色 聚焦主题研究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郭剑峰

杭州市临平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 高级教师 金剑

全卷紧扣地理课程标准,体现素养立意,聚焦主干知识,题型、题量、分值分布与首考均保持相对稳定,给学生以熟悉感。全卷具有较好的区分度,难易梯度的设计和编排更为优化,着重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并强化人地协调观念的渗透。试卷“基于真实的学术情境,注重学生学科思维的考查,强调图表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风格十分鲜明,有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

一、运用图表工具,考查信息解读能力

地图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工具,可把诸多信息蕴藏其中,有助于考查学生读图、识图、析图和图图转换、图文转化的能力。本卷的图表类型丰富,质量较高,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构建情境并自然引出设问,启发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方法和思想进行解答。如第1题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第5题喀斯特地貌发育区的岩层分布图,第7题鄱阳湖总氮含量监测数据图和第14题甲乙两地逐月降水量累计图,学生可通过直接读图,分析图中数据的变化、内涵等选出正确答案;第18题则通过提供某都市主城区就业人口、居住人口密度两张不用要素的地图,要求学生运用图层叠加的方式加以分析判断;又如,第27题的长江流域四个方位水汽输入和输出占比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数据从时空角度分析相关地理现象并加以解释。而第20-21题在强化教学开展地理实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大脑“空间地图”。

二、聚焦主题研究,强化人地协调观念

新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情境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地理教学需引导学生对地理事象进行深度学习,本次考试正是对此要求的积极回应。如第28题通过层层嵌套的小题设计,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深入探究滦河三角洲潟湖—沙坝海岸变化这一主题。首先,要求学生综合洋流、潮流等海水运动的搬运作用、岸线堆积作用等自然因素,剖析近海带状沙岛的分布特点和形成过程,着重考查地理原理的运用。同时,通过分析人类围海造陆活动对潟湖及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要求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方式和强度,并预测未来的后果。最后,通过列举评估岸线生态修复效果指标,以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理解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三、深化教改衔接,引导教学回归本源

本试卷在问题设计上,充分体现了情境设置的重要性、迁移应用的必要性以及思维创新的鼓励性。这不仅使试卷成为服务人才选拔的精准标尺,更成为导向教学、引领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的有力指针。如第16-17题,通过比较陕西省粮食和耕地重心的变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耕地安全与粮食安全;第22-23题,通过分析锂应用行业市场份额的变化,引导学生从全球视角,关注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安全。又如第27题,情境材料新、问题切口小、思维含量高,都是要求学生在理解地理原理、规律的基础上,对地理事象进行深度思考和变式迁移。

物理:着眼基础 突出能力 彰显素养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特级教师 屠旭滨

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 正高级教师 惠广俊

试卷遵循课程标准,依据高考评价体系,精选试题素材,优化考查内容,合理分布梯度,试卷题型、题量、分值分布保持稳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各类人才选拔要求,发挥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引导作用。

一、聚焦核心知识,着眼基础落实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概念、规律、思想方法等内容设计试题,试题素材较多来源于教材。第1题考查矢量概念;第2题考查简单的受力分析;第4题考查核反应方程;第8题考查开普勒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来源于教材内容和课后习题的有:第3题水流导光实验、第5题喷泉的喷水功率、第6题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影响因素、第17题热学题测形状不规则物块体积。考教衔接,回归教材,回归课堂,学生在答卷时有踏实感。

体现基础性的同时也适当突出综合性,考查结构化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第10题通过氢原子电子轨道示意图综合考查氢原子能级跃迁、光电效应、光的干涉、光量子理论等近代物理核心知识的理解;第13题通过线框在匀强磁场中转动和磁场均匀变化两种情景,考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有效值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强化科学思维,突出能力考查

试题信息呈现方式多样,问题设计角度新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建构物理模型,进行推理论证,突出考查在综合复杂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第15题通过磁场中套在细杆上带电小球的运动,考查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用微元思想解决变力冲量的问题;第11题呈现两个波源引起的某点振动图像,提取波叠加后的关键信息逆向推理波源情况,考查推理论证能力;第12题通过套在圆环上的带电小球在复合场中运动,考查空间立体建模能力;第18题设置滑块在圆形轨道和平板上运动的游戏情景,涉及牛顿运动定律、圆周运动、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能量转化与守恒等规律,常见模型中突出临界条件判断,考查综合分析能力;第19题通过法拉第圆盘发电机与电动机情景,考查灵活运用能量观念解决问题,考查在新情景中建构物理模型、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三、注重应用实践,彰显素养立意

试题取材联系生活实际和科技发展,设计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以致用,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例如,第2题蹬地跃起的小猫、第4题“玉兔二号”巡视器的核电池、第5题音乐喷泉等。第20题喷镀板装置,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离子在磁场和电场中的运动过程和临界条件,判断喷镀板上下表面落点位置,确定电压调节范围。

立足教材实验,引导注重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真正动手做实验,发展科学探究素养。第16题考查验证机械能守恒、测玻璃砖折射率、测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和多用电表的使用等实验,欧姆挡挡位的选择、重力加速度的取值等,都着重于考查是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真正理解实验原理。

化学:稳中蕴含新意 题中落实素养

杭州市塘栖中学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张礼聪

绍兴市第一中学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赵贤祥

2024年6月浙江化学选考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依据《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命题,强化基础知识与关键能力的考查,深化了学科价值培育,发挥了考试的育人与选才双重功能,有利于中学化学教学生态发展,助力浙江教育共富,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一、试题稳中有新,助力考生正常发挥

试卷整体结构、题型、考查方式与1月首考相比,基本保持不变,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例如,第1题考查物质分类,第15题考查电解质溶液中的平衡,第16题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第21题考查有机物的合成与推断。但稳中有新,试题部分考查内容、考查视角、提问方式上有适度变化。例如,第6题氧化还原反应与情境推理结合,增强了思维逻辑性;第9题由有机物结构与性质变为有机物结构确定与性质考查,增添了探究性;第19(4)题,计算能量转化效率,渗透学科交叉联系;第19(5)题,通过提供多步反应信息,以实现NaBH4制备的问题解决方式,将盖斯定律的ΔH计算方法灵活地迁移到制备反应的ΔG计算,创新了学科知识的应用考查方式。试题稳中有新,利于“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促进教考衔接。

二、强化基础知识,引导中学教学改革

试题立足学科基础内容,全面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基本概念方面,如第6题氧化还原反应和第18(1)题PbS富氧煅烧中S元素性质判断,第8题离子反应;基本原理方面,如第11题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3题电化学原理,第19题反应自发性条件;学科基本方法方面,如第4、16题的物质性质与实验;学科基本技能方面,如第3题的化学基本用语,第11题的速率计算,第17题晶胞结构分析等。试题立足基础,凸显了学科必备知识在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利于引导教学重视基础知识。

三、聚焦关键能力,服务高校人才选拔

试题内容呈现,注重核心知识与问题情境的有机融合,凸显学科价值,考查学科关键能力。如第6题的氧化还原与废水无害化处理,第12题有机物间转化原理的宏-微展示,第13题电化学原理与钢闸门防腐,第18题化学方法在矿物资源综合利用中的应用,第19题储氢材料性质研究与化学反应及新颖燃料电池综合,第20题实验产品纯度测定与滴定操作合理排序,第21题的“消炎痛”合成与有机物相互转化。情境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符号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情景复杂性,旨在测评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水平,助力高校人才选拔。

总体而言,2024年6月浙江选考化学试题稳中有新。聚焦基础知识与关键能力考查,以学科价值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厚值家国情怀,增强化学自信,为浙江教育共富贡献化学智慧。

生物学:立德树人 聚焦素养 服务选才

台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高级教师 陶晨

浙江省诸暨中学 高级教师 赵文浪

2024年6月浙江省选考生物学试题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命题依据,立足学科特征,科学合理设置试题情境,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生物学素养。试卷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相关要求。

一、注重课程思政,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试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注重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如第1题和第22(3)题是对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考查,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落实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第21(5)题是合理用药的指导,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第19、20题体现了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彰显生物学试题的育人价值。试卷展现了生物科学魅力,融入了生命教育的思想,强化价值引领。

二、多维实验考查,服务创新人才选拔

实验探究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必备品质。试题在深化基础、增强综合和应用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实验的创新性,突出了对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等素养的考查。如第14题的产脲酶细菌的相关实验、第19题的PCR和电泳鉴定实验、第23题的植物组培技术等都是课标要求的活动和拓展。同时又有较高要求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创新,如第22(2)题的探究放牧强度和氮素施加量对草原物种丰富度影响、第24题探究红色叶片的光合作用、第25题探究瓢虫鞘翅颜色基因位置与作用等实验设计,并对不同形式呈现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试题考查了观察、假设、实验设计、分析讨论等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考查对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演绎与推理等科学思维素养。

三、创设多元情境,评测问题解决能力

试题情境真实、丰富,涉及了生物与环境、营养与健康、遗传与进化、现代生物技术等领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学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导向。如第8题的黄鳝发育中性逆转现象、第9、10题的柿子醋酿造的工艺流程、第19、20题的基因工程在疟疾的筛查和抗药性研究中的应用等。试题设置的情景问题合理且适度开放,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赋予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思维空间,考查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四、遵循课标命题,体现知识融会贯通

试题按照课标要求选取考查内容,基本覆盖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技术与方法等必备知识,侧重考查对主干知识的理解以及知识的综合应用,体现了考查的公平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如第5题对群落演替的判断、第6题对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理解、第9题对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分析、第17题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应用等,都是生物学的主干知识,第21题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知识整合的考查,第8题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综合分析。注重必备知识的考查,有利于引导“依标施教”,形成对生物学知识的整体认知,发挥基础知识在提升生物学素养中的作用。

技术(信息技术):夯基固本重素养提升 稳中求进强问题解决

湖州市第一中学 高级教师 侯根林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 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李伟

2024年6月信息技术选考试卷是我省实施高中信息技术“双新”课改后的第4份选考试卷。整张试卷依据课程标准,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关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考查;试题呈现与问题设计稳中有变、变中有活;通过真实情境、学科知识、关键能力的有机结合,遵循素养导向的命题原则,关注问题解决,对学科教学具有正向的引领作用。

一、课标引领,体现信息学科本质

本卷整体架构与前3次选考卷基本一致,试题总数15题。题目所涉及知识点注重体现本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突出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对学科素养培育的基础支撑作用,致力于实现基础知识考查中有综合、实践应用考查中有创新。如选择题1-4题通过创建“在线数字校史馆”来考查数据、信息安全与保护、数据处理方式的理解与应用;第5、6题通过分析某小区智能回收箱的功能与设计,考查学生对于真实信息系统的整体理解与把握;第8、9题注重对完全二叉树、栈结构本质的理解;第10题针对查找问题,在理解二分查找算法本质的基础上,突出考查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第11题考查学生基于排序思想分析算法的能力;第12题通过创设数据整理的情境,突出对于链表结构本质的理解与应用。

二、注重综合,落实学科模块融合

本卷设计,注重以学科大概念的探究与理解为主线,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融合问题解决必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亲历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过程,较好地落实了2个必修模块与选择性必修模块1的有机融合。如第14题通过创设搭建采集某水域水位及周边土壤含水量等数据,进行地质灾害监测模拟系统的情境,所设计的6个问题既有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软硬件搭建、系统故障原因排查,又涉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的程序设计,较好地做到了学科各模块间的融合,通过真实情境分析、进阶式任务设计,将智能终端操作、数据采集、传感控制、网络组建、程序调试等环节融会贯通,体现了引导学生用系统观合理选择与应用信息技术工具,以及用系统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真实问题的思想。

三、素养导向,强化思维品质培育

本卷注重探索学科核心素养的检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应用学科知识与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7题通过流程图和程序语言两种算法实现方式的比较,考查学生对算法不同实现方式的分析、比较与逻辑推理能力;第13题通过创设红绿灯异常状态检测程序设计的情境,考查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系统性;第15题通过创设数据加密算法的设计与实现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综合考查学生的问题分解能力、建模能力、复杂算法设计能力,凸显了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

技术(通用技术):坚持核心素养导向 聚焦关键能力考查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高级教师 管光海

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 高级教师 张瑾烽

2024年6月浙江省通用技术选考试卷,从技术设计与操作出发,坚持价值引领,核心素养导向,以通用技术学业质量标准为命题依据,体现教学考一致性,发挥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功能。

一、立足课程标准,保持结构稳定

试卷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命题,保持试题结构总体稳定。在目标结构层面覆盖了核心素养5个方面9个维度;在内容结构方面,保持各模块相对均衡,必修课程“技术与设计1”模块占40%左右,“技术与设计2”模块占30%左右,选择性必修课程占30%左右;在题型结构方面,由选择题、非选择题组成,其中非选择题包括案例分析题2题、技术设计题1题;在难度结构方面,以通用技术学业质量要求4级水平为依据,涵盖各难度层次的试题。

在保持结构稳定的同时,确保了通用技术试题一贯的科学性、规范性,试题符合教学实际情况。例如,第20题,根据形体的主视图与俯视图,选择相对应的左视图,三视图中的两个视图确定,选出第三个视图,试题科学、严谨,并且与日常教学难度相一致。

二、注重素养导向,凸显工程思维

试卷注重核心素养导向,15题中有13题具有明确的素养指向。试卷凸显了对学生工程思维和创新设计素养的考查,两个方面各占36%。例如,第23题,零件分选系统,通过设置系统设计分析、系统运行分析等多角度的选项,考查了工程思维。

同时,试卷注重在同一试题中综合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多个方面。例如,第30题第3小题,让学生对走廊吸顶灯控制电路设计方案进行选择,不仅考查了工程思维,需要学生对该控制系统进行分析,而且考查了创新设计,需要学生对提供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权衡。

三、关注情境创设,体现问题解决

试卷创设了较丰富的技术应用情境,15题中有12题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涵盖生活情境、生产情境、学科情境。真实的技术问题情境有利于考查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例如,第28题、第30题共用一个“声控开关控制走廊吸顶灯”的情境,从问题的提出、分析到方案解决的实现,经历了完整的设计过程,而且情境真实,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试卷情境创设涵盖了从简单到复杂等不同层次的情境问题。例如,第22题六角扳手的制作,题干给出了简单的情境,但每个选项都有相对独立的整合工具使用、工艺设计的学科化情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学生深入分析情境问题才能回答。

来源:教育之江微信公众号  作者:  编辑:高明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