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丽水入选国家级试点 气候适应型城市怎么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04 08:04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全国有39个市(区)入选,浙江金华和丽水名列其中。

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核心聚集区,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金华、丽水的试点,又将如何进行?

试点融入本地特色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来袭,人们时常感叹“气候不正常”。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迫在眉睫,尤其是城市。”宁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长三角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谢慧明认为,气候变化对城市的突出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热岛效应、基础设施脆弱性、生态和绿地管理、水资源管理挑战、人口密度与公共健康等方面。

根据试点通知的要求,丽水和金华的任务不轻——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强化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保障城市交通安全运行、推进城市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等。

“每个方面还需细化多项工作。”丽水市生态环境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虞伟鈜介绍,以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为例,丽水将探索制定深化适应气候变化试点方案、健全跨部门工作协同机制、提升完善适应气候变化配套机制和基础能力。

“鉴于每个试点发展类型、要素禀赋、气候类型各不相同,各市(区)也有创新和特色的试点内容。”金华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金华拥有庞大的物流业,试点将进一步探索制造、物流产业的绿色发展,推动制造企业出口产品实行碳标签、建立绿色供应链制度体系、引导企业规划建设或改造一批绿色仓储物流示范项目等。

丽水则将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探索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符合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方向进行个性化试点,探索基于自然的适应气候变化方案,打造瓯江河流生态廊道、助推丽水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打造气候旅游康养经济带、推动气候敏感区移民搬迁等。

要“减缓”也要“适应”

金华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蕾妍表示,温室气体排放、化石燃料燃烧、工业活动、森林砍伐、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进程等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所以想要建设好气候适应型城市,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既要“减缓”,也要“适应”,需要降碳和增加城市韧性(指城市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从灾害中快速恢复的能力)两条腿走路。

在金华市区,随处可见蓝色的纯电动BRT快速公交车穿梭在各个公交站台,无污染物排放、无噪音是它们的最大特点。近年来,金华全城倡导低碳出行,将公交车更新换代为绿色能源车,目前绿色公共交通车辆占比已近八成(主城区100%)。

“气候变化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陈蕾妍说,通过多渠道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可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用能效率的提高,从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作为国家级低碳城市试点,金华多年来积极帮助企业减碳降排,为40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碳账户,发放522笔63.26亿元碳账户贷款。“这笔贷款让我们通过技改实现了半自动化生产。”金华市金林工具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技改后企业可节约60%左右的用电用能,年度碳减排量为157吨二氧化碳当量。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金华碳强度下降24.35%,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也为金华的韧性城市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7年就被列入全国首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丽水,多年来已经先行一步探索提升城市气候韧性,深耕出一批优秀成果。

位于丽水市莲都区东城片区的和平公园,一到闷热的梅雨季,便会吸引众多市民前来遛弯。“这里没有积水,雨一落下来就会被地面吸走,而且很凉快,是我们周边小区居民夏天最喜欢的后花园。”市民吴女士说。

为提升城市的防洪蓄水和降温能力,丽水近年来积极打造海绵城市,和平公园便是其中的一个惠民项目,集生态涵养、休闲健身、趣味科普、城市形象展示于一体,拥有渗水、抗压、耐磨、防滑、吸音减噪等特点,可以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丽水还启动城市风廊及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积极打造贯通城市的绿色风廊和生态廊道,周围没有高层建筑,预留出的风道,可减少建筑风阻,增加遮光植被,引凉风透廊而过,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浊岛效应。

“在金融方面,我们引导和撬动更多资金进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虞伟鈜说,作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气候投融资试点,丽水制定出台《浙江省丽水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等20余项试点配套政策,陆续设立绿色支行、零碳金融网点等气候投融资特色金融机构47家,研发气候投融资金融创新产品30余个,并充分发挥绿色保险对于气候风险的缓释和兜底作用,创新推广巨灾保险、农产品气象指数保险等特色金融产品,为丽水所有人员提供巨灾保额1.75亿元,提供农业风险保障1.05亿元。

丽水在预警和防灾方面也作了有益探索。通过引入物联网、卫星遥感、低空航测及自动监测等技术,形成覆盖全市的天地空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成“花园云”智慧协同数字平台,可实现对灾害风险的数字化预警预测,目前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7.8%。

从“人”出发

城市的本质还是人的聚集。谢慧明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需要各方的支持配合。

市民需强化自身适应气候变化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身践行气候适应型城市理念,例如,节约用水、用电、用气,采用节能设备和节能家电,降低个人碳排放;选择步行、骑行、乘坐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排碳;购买环保产品;积极参与社区环保活动;提高环保意识,鼓励身边的人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等。

各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举措的落实离不开社区的参与,这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后一公里”。

企业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者和运营者,也是各类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这些都与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密切相关。企业在生产时,应推广绿色生产,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选择环保、低碳的原材料和产品;实施节能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积极应对和合理规避碳关税,摆脱对绿色补贴的依赖;积极参与投资海绵城市、绿色建筑和防灾减灾等绿色基础设施项目,支持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暴妮妮 黄彦 通讯员 董浩 郑建平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