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多批次援藏干部感怀难忘岁月:在青藏高原,写下无悔答卷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5-24 21:54   

编者按:三十年岁月如歌,三十年砥砺奋进。近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西藏日报社,推出了《跨越三十年的两封高原来信》等援藏报道,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端今日刊发报道,记录浙江省多批次援藏干部对难忘岁月的回望和对青藏高原的真情。

那曲香茂乡小学孩子们在快乐奔跑。30年前,杭州市民筹集225万元善款,帮助当地建起了第一批希望小学。潮新闻记者 倪雁强 王建龙 摄

第二批、第三批援藏干部叶朝胜:

和大自然争抢时间

跟着近期本报的援藏报道,浙江省第二批第三批援藏干部、现任温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叶朝胜的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到26年前,他说:“在那曲的6年,我写下了无悔的青春答卷。”

1998年6月,30岁的叶朝胜告别家人,作为第二批援藏干部奔赴那曲地区嘉黎县,担任县委办主任。忙碌的工作之余,他还负责温州市援建嘉黎县工程的建设。

1999年4月,负责援建项目的他去那曲对接设计人员,路上肚子隐隐作痛。第二天他强忍着病痛,陪设计人员赶回嘉黎县城。因为山路被洪水冲垮,车子颠簸了12个小时,回到嘉黎已是晚上,医生诊断可能是甲肝,打完针症状却没有缓解。第4天他搭车去拉萨治疗,到了医院已经是晚上12时多,急诊医生判断是急性胆囊炎,要求他马上住院治疗。

“很神奇,确诊后药到病除,肚子痛感明显好转。”住院6天后,还没完全康复的他急着要出院,“工程还等着我,必须抢时间。”高原太冷,县里的工程一般到10月份以后就不能再施工,叶朝胜不顾医生的阻拦,当晚就带着药赶回县城。

和自然争抢时间,这种只争朝夕、不顾艰险的精神,是所有援藏干部的写照。

“记得有一次下乡,突然,前车轮从眼前飞走,车头撞到了草地上,生死就在一瞬间。”交通不便、生活艰辛以及高原带来的不适,并没有让叶朝胜停下援藏的脚步。在第二批援藏结束时,他主动选择留下来。“那时候因为年轻,有种不怕苦的执着,也得到我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叶朝胜说。

第四批援藏干部陈春生:

把高水平医疗带到高原

2004年6月,时任衢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的陈春生作为浙江省第四批援藏干部,被派至那曲地区人民医院担任副院长,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

高原缺氧环境最能锻炼人的意志,在艰苦地区工作也最能培养人的能力。初到那曲的陈春生顾不上高原反应,边适应边开展工作,迅速完成角色转换,融入到挂职工作中,积极参与医院巡回医疗、下乡义诊、医生培训等各项医疗活动。

“那曲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山高路远,当地医疗条件相对落后,我想为那里带去一些改变。”陈春生说。

陈春生清楚地记得,医院当时没有120急救中心,也没有像样的彩色B超室,部分病床陈旧老化……为此,他多方位争取援藏项目和资金,三年间,共争取到600余万元资金用于医院建设。

在完善当地医疗健康硬件设施的同时,陈春生还为当地培养医疗卫生骨干人才。他建立起医院年轻医生进修培训制度,通过“传帮带”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经过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接续奋斗,西藏的医疗条件在显著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陈春生表示,作为援藏干部的一员,他感到自豪,祝愿西藏的明天更加美好。

第五批援藏干部娄天荣:

我们早已是家人

看了本报的援藏报道,作为浙江省第五批援藏干部,现任上虞区教育体育局党委副书记的娄天荣陷入了回忆。

2007年6月,娄天荣前往西藏那曲地区。

担任比如县教体局局长的娄天荣有点惊讶:九个乡、一个镇,每个乡里只有一所小学,整个县只有一所初中和一个幼儿园。全县入学率不到百分之六十。

“比如县地域非常辽阔。牧民多,孩子上学也远,干脆就不上学在家门口玩耍。”娄天荣心想,既然来了就要尽自己所能做点事。

前往学生家的路并不好走。娄天荣对其中一条路记忆深刻:一边是高山,一边是峡谷,坑坑洼洼的土路只能通过一辆车,对面有车过来只能在转弯处避让。

“只要去读书,免费吃穿住,还会补贴你们钱。”这是在比如县三年,娄天荣常说的一句话。去一所学校,50公里山路,开车要半天,娄天荣有时候干脆睡在学校,第二天继续去学生家做工作。

娄天荣还带来上虞区财政局给比如县教体局的援藏资金,给县中心小学建造了教师宿舍楼。剩下的钱给当地的学校修路,并给学校和教育局捐赠了电脑。

“在比如只待了三年,但是我们早已是一家人。”娄天荣说。

第六批援藏干部黄胜涛:

留下更多宁波元素

这几天,在《浙江日报》看到援藏故事,勾起浙江省第六批援藏干部、现任宁波市人大城建环资工委副主任黄胜涛对援藏岁月的回忆,他感慨:“毕生难忘。”

2010年7月,第六批援藏干部到达那曲地区比如县,黄胜涛在那里担任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比如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缺氧和遥远,这是他对比如县的第一印象。“在比如县城,宁波元素处处可见。”他说,像宁波路、宁波市场、象山文体中心……这是一批批宁波援藏干部为比如县作出的贡献。

第六批援藏干部刚到比如县就开展调研,发现当地土地资源匮乏、建设缺乏有效规划指导等问题。他们便邀请镇海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制定了《西藏那曲地区比如县总体规划》,从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等方面作出全方位规划。为了科学制定这份规划,他们跑遍了比如县,为当地留下第一份城市规划。

在资金援藏、项目援藏的基础上,他们加上了智力援藏。黄胜涛和同事实施了一个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组织全县党政干部和村书记分批到宁波考察培训。

在比如县,援藏干部推动了比如大礼堂、宁波路改造提升等当地急需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他们克服高原工期短、配套服务难等困境,项目全部保质保量按要求顺利交付,得到当地百姓和西藏自治区建设厅的高度认可。

第七批援藏干部陈峰:

那曲是我的另一个故乡

“在那曲工作的日子,我终身难忘。”这些天,本报刊发的《跨越三十年的两封高原来信》,打动了嘉善县政协社法委主任陈峰的心,也打开了他对那段珍贵岁月的回忆。

2013年,陈峰踏上前往西藏那曲县的征程。作为浙江省第七批援藏干部,陈峰在那曲收获了万里羌塘大美的自然风光,也收获了复杂环境下坚守的初心,更收获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

在那里,陈峰担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肩负撰写文稿、安排会务以及协助杭嘉援藏小组其他成员开展各项工作的任务。陈峰记得,当时,还没来得及适应那曲的生活环境,他便跟随当地干部下乡调研,从早上8时直至次日凌晨4时才返回宿舍。他和所有援藏干部一样,一步一脚印,丈量每一寸的风土人情。

让陈峰难忘的是那一张张绽放的笑脸。援藏三年间,陈峰和同事一起推进“母亲微笑行动”公益项目,为家庭条件困难的唇腭裂患儿提供免费的医疗救助。大家克服资金、语言、手术场地等诸多困难,最终共为55名当地唇腭裂患者做了手术。

尽管那曲海拔高、气温低、气压低、含氧量低,但一股“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得以孕育。“三年援藏经历犹如一朵盛开的格桑花,将镌刻在我记忆的深处,永远照亮着我生命的旅程。”陈峰说,援藏是一种缘分,更是一份责任。现在的他,早已把那曲当作魂牵梦绕的“另一个故乡”。

第八批援藏干部傅顺军:

且把嘉黎当家里

“那曲有‘浙江路’,嘉黎有‘台州路’,西藏随处可见内地援藏的印迹。”作为浙江省第八批援藏干部,现任台州市委副秘书长傅顺军看完本报援藏30年相关报道后感慨万千,“援藏就是接续奋斗,一批接着一批干,每一批都干成一些实事。”

2016年7月,傅顺军进藏担任嘉黎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一到嘉黎我们就开展调研,当地最缺什么,我们就争取援助什么。”

建成海拔最高的藏香猪培育基地,直接带动500多名农牧民致富;拓宽县城主干道,新建县人民医院综合楼;林堤乡小康示范村建成,牧民从破旧“土房”搬入藏式“排屋”……“当时有一首打油诗,‘离开家里到嘉黎,且把嘉黎当家里’。”傅顺军回忆,3年间,浙江援藏落实了计划内项目113个,全方位助推那曲脱贫攻坚,也算不辱使命。

傅顺军觉得,个人命运有幸与国家使命紧密相连,是组织的信任和重托,也是所有援藏人一生的荣光和骄傲。“牧民们见到我们,总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风干的牛肉、自制的酥油茶,纯朴的笑容饱含说不尽的情意。”他想,或许,这就是援藏的意义,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援藏回来5年了,傅顺军对那片山水的怀念从未淡去,老西藏精神和援藏精神一直烙在心上,这也激励着他在本职岗位上继续奋斗。

(记者 汪子芳 赵璐洁 朱银燕 应磊 赵静 见习记者 李洁薇 共享联盟·嘉善 陈浩)

来源:潮新闻  作者:  编辑:管鹏伟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