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外科医生尤志富牵头成立“海上飞虎队”,34年救治600余人 在苍茫大海上做急救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5-24 09:13   

得知温岭“海上飞虎队”被授予“2023年度最美海上搜救人”称号,67岁的尤志富很高兴,大有“吾家有儿已成才”的自豪感。

温岭海岸线长达317公里,港湾众多,两万多名渔民长期在海上作业,各种突发性疾病、外伤时有发生,海上交通事故难以避免。

尤志富,温岭石塘镇海滨村人,是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他牵头成立了“海上飞虎队”,即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海新城院区的海上医疗急救志愿队。

34年来,志愿队累计出海施救450余次,海上行程5.75万余海里,救治病人600余人。“海上飞虎队”是渔民起的雅号,亲切又响亮。

有呼必出,有危必救;风浪再大,也要出发

5月中旬,记者来到位于温岭松门镇的滨海新城院区,听尤志富讲述时间长河里接力救援的故事。

一下车,我们就嗅到空气中弥漫着海风的咸湿。尤志富穿着白大褂,正在体检中心坐诊。虽然两鬓苍苍,但退休返聘的尤志富面色红润、中气十足。他耐心地同病人沟通,让我们在办公室稍候。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翻旧了的《海上医疗急救100问》,出版于2012年,这是他总结多年海上救援的经验编写的小册子,涵盖海上急救、用药等100个问题,供后来者学习参考。

临近中午,尤志富才有空跟我们聊天。问及冒险出海救人的初衷,他脸上笑意凝滞,停顿了一下才回答:“是因为两次悲剧。”时间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还是松门区卫生院医务科科长的尤志富,接连碰到两起海上伤亡事故。4名渔民因不明原因中毒,等他赶到码头时,三人已无生命体征,剩下一人也性命垂危;不久后,又一名渔民在海上生产时不慎被铁钩击伤左大腿,运回码头时由于出血过多已无力回天。

30多年过去,当年那一幕惨痛的场景仿佛仍历历在目,让尤志富痛心不已。他生在渔村,长在渔村,亲戚朋友、邻里乡亲中不乏渔民,对渔民天然有一种深厚的兄弟情义。他说:“我那时心想,假如有一支专业队伍,能快一点到海上急救,就有可能挽救他们的性命。”

1989年11月,台州市红十字会松门急救站成立,之后尤志富担任松门区卫生院副院长,他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牵头带领医院骨干成立了一支10余人的海上医疗小队,这就是“海上飞虎队”的雏形。那时,尤志富的电话号码向社会公开,24小时畅通,渔民家属或者乡镇干部来求助,他二话不说就走,急匆匆借来渔船就出海。

一次,为了救助3名胸腹受伤的渔民,尤志富带人在海上漂泊了整整一天一夜,“风浪交加,六七米长的小木船在大海中起起落落,好几回差点被掀翻了。”

出海有风险、药品储备不够、急救器械不足……“困难重重,但想起那一双双期盼哀求的眼睛,好像要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怎能不迎难而上?”尤志富并非全然无畏,只是胸怀医者仁心,让他一往无前。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每一位队员也是如此。

有呼必出,有危必救;风浪再大,也要出发。随着渔民远洋捕捞的范围不断扩大,队员们海上急救的步伐从港口、近海,去向了远洋,最长单次出海救援时间长达76小时。

只要是海上急救的事儿,他都会放在心上

翻看志愿队出海记录,每一条都对应着一个深海抢险的故事。

“浙岭渔31036号船有一船员呕吐抽搐……”4月1日8时36分,滨海新城院区总值班室接到急救电话,经过分诊转至重症医学科值班医师李友新,李友新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可能是脑出血,通知药房备药,马上出发!”

8时45分,医护双人组集结,救护车出动;8时55分,抵达码头,搭乘救援船出海;3小时后,救援船与出事渔船交会。56岁的渔民郭献华已陷入昏迷,初步检查后,李友新立即对病人用药,在最短时间内控制住病情,上岸后立即进行了手术,病人转危为安。

“如今,志愿队从10余人壮大到65人,队伍逐步建立起了规范的流程和制度,条件比开始时好太多了。”尤志富又是感慨,又是欣慰。

据介绍,志愿队实行24小时值班制,接到险情后,队员10分钟内集结完毕,20分钟内随船出海。同时,他们加强与台州市海上搜救中心、石塘海上民间救助站、海上志愿队多方联动,推动事故监测预警信息、救援装备共享。

志愿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出海急救是个体力活,45周岁以下的青年要冲在前头。看志愿队年龄结构,“90后”“00后”占了一半以上。卸任队长13年、退休7年,尤志富非紧急情况一般不再出海。虽然“隐退江湖”,但只要是海上急救的事儿,他都会放在心上。有一回石塘海上民间救助站站长郭文标打来电话说担架坏了,他马上自掏腰包买了两副送去。

上下班路过急救站时,他总忍不住脚头一转,过来瞧上两眼。物资和药品有专人定期清点、补充,但他有些偏执地喜欢再点一点。

在李友新眼里,尤志富的形象,在“严父”和“慈父”间来回切换,“生活中像慈父一样随和,一到工作中就变成严父,新来的小年轻都有些怵他。”

海浪滔滔,渔船颠簸,既考验队员的急救本领,也考验身体素质和意志。最难的是“跳帮”,即从救护船跳到伤者所在的船只上,有风浪时,极易发生危险事件。曾有女护士夏天穿了凉鞋上船,被尤志富狠狠批评了一通。“出海救人,也要保护好自己,人身安全一点不能马虎。”他说。

首次出海,李友新心里也打鼓,但当他救人后返回时,心头涌动的满是成就感。这个说着“吐着吐着就习惯了”的小伙子,已经成了志愿队的中流砥柱,出海次数在队里名列前茅。“孩子们都很棒,尽管有恶心、呕吐等难受症状,但第二次仍会去。这种精神,我很敬佩。”听着年轻队员的分享,尤志富笑道,与有荣焉。

尤院长不一定认识我们每个人,但我们都认识他

上个月底,温岭“海上飞虎队”联合温岭海事、卫健等部门开展海上急救大演练,训练在激烈颠簸的船上实施胸外按压、包扎、输液等,带队的是第三任队长周鸣钧。

1993年参加工作,跟着尤志富第一次出海时,周鸣钧还是一个年仅20岁的“青瓜蛋子”,如今已是掌控全局的“掌门人”。“尤院责任心强、有担当,以前是他扛着队伍往前走,现在轮到我了。”周鸣钧说。

时光悠悠,人事更迭,医院也几经变革。从占地不到5亩的松门区卫生院,到占地60多亩的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滨海新城院区,仅名称就已经变更了3次,不变的是海上救援的使命。每年9月,新员工入职培训,尤志富总要讲述这项特殊任务——海上医疗急救。一代代新人成长,让凝结几代人心血的“海上飞虎队”始终驰骋大海治病救人。

近年来,志愿队将工作重心从治向防转移。船老大黄才福所在的“船老大1群”,有5位签约医生24小时轮流在线。船员通过语音电话和视频,远程就能与医生及时联系。依托健康数据管理平台,志愿队主动向船员提供“船上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目前已建成1.3万多名涉海涉渔人员的电子健康档案。

每年开渔前夕,尤志富会随志愿队前往渔村、码头,开展送药、义诊活动。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志愿队共向船员发放专业药箱1300余只、急救册1万余份,赠送价值15万余元的海上急救药品。在志愿队和温岭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温岭市海上突发事件中伤病人员早期救治率从23%上升到87%。

尤志富闲不住,总觉得事情还没做完,比如打造海上医疗急救120,又如渔民急救培训班能否让更多人参与。年复一年,志愿队和渔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尤志富每次去松门镇白岩村等渔村,总会被热情的渔民拉住吃饭,端上来一碗用最大的膏蟹、最鲜的虾煮的热气腾腾的面。“尤院长不一定认识我们每个人,但我们都认识他。”船老大谢加波说。尤志富吃早餐、快餐、理发时,经常有熟识或不熟识的人抢着给他买单。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张熙锦 本报记者 赵静 共享联盟·温岭 江盈盈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