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视点丨筑梦大陈岛 三代人的“垦荒”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5-06 21:40   

这是一座布满伤痕的海岛。1955年,国民党守军劫掠全岛1.8万余居民后败退台湾。

这是一座激荡精神的海岛。一群年轻人在这里,向着大海宣誓,要把“海岛变成可爱的家乡”。

那一天起,海风将誓言吹遍荒岛,穿透岁月,至今回荡。

在大陈岛青垦纪念馆展出的一张照片中,身高不到一米六,在峭壁上挑水的人叫张寿春,温州人。1956年,张寿春和227位温台地区的年轻人一起,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大陈岛参与垦荒建设。

一座破庙,是无人岛上唯一的建筑。张寿春在这里跟几十头猪同吃同住,睡上下铺。猪仔爱拱床,半夜经常把他拱下来,摔在满是猪粪的地上。

当时的大陈岛刚刚经历战乱,岛上只有荒山、杂草和埋在地里的13000多颗地雷。

困难就像海浪,一个接一个,朝这群年轻人打来。但他们选择把自己站成风浪里最坚硬的礁石。

当年垦荒队员王宗楣穿过的衣服,肩头、袖口摞满了补丁。他就这样穿着破衣烂衫,赶着牛羊,边探雷、边开垦;

养猪三姐妹之一的张秀眉,一百斤不到的小个子姑娘,常常挑着180多斤的猪草,一走就是好几里。

就这样,这群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城里娃,扛着锄头,啃着番薯,一点点改变着大陈岛的模样。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燃起青春炬火。“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十六个字的垦荒精神,是这群年轻人用热血青春,留给大陈岛的珍贵财富。

2006年8月29日,骄阳似火。大陈岛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上岛视察,并专程看望了老垦荒队员。

全程陪同考察的大陈镇党委书记孙尚权清楚记得,习近平同志仔细询问了老垦荒队员们的生活和身体情况。他勉励当地干部群众发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努力把海岛和渔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彼时的大陈岛,因为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再次走到“返荒”的十字路口。

考察中,习近平同志专门听取了风电场等项目的建设情况,指出“大陈岛开发建设大有可为”。

在习近平同志的关心推动下,大陈岛绿色能源开发加速推进。16年前,张金雨和同事们,开始了风力发电机的调试。一部分风机所在的点位没有路,张金雨们就甩开胳膊修土路。风机装到哪里,路就通到哪里,像蚂蚁搬家一样,把34台风机零敲碎打地运上了岛。

2009年底,大陈岛风电厂正式发电。与此同时,60多公里长的环岛公路建成,35千伏海底电缆铺设到位……眼看着巨大的变化,25个垦荒队员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了四五天,将心里话写在了给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信中。

没想到,大伙儿很快收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回信。他深情地说,“我一直惦记大陈岛发展和岛上的干部群众”,并勉励大家朝着“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目标迈进。

原本在外干建筑生意的“垦二代”陈招德,就在这时回到了家乡,想要在大陈岛做全国第一个铜网养殖大黄鱼项目。

但好不容易围起了网箱,在2015年,被一场16级超强台风,掀得七零八落。陈招德回忆说,当时鱼全部跑掉了。

不服输的陈招德,对比了几十种材料,重新换上了能够防风抗浪的新型铜合金材料,这个“2.0”版本的铜网,让越来越多大陈黄鱼从海里游上了餐桌。

垦荒精神,代代传递。2016年,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12位小朋友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了传承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决心。“六一”前夕,总书记的回信鼓励孩子们,“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

也正是那时,岛上的年轻人毛海明,带着从台州娶回来的“90后”城里媳妇儿回到家乡。他们爆改老屋,开起岛上第一批民宿。小两口一手一脚,拼起房间里每一张床,搭起每一个洗脸盆。

如今,大陈岛每年游客达到17万人次,军事文化主题公园、未来乡村等一个个名为“破茧”的项目,正在孕育一个“化蝶蜕变”的大陈岛。

沧海桑田,涛声依旧。如今,98岁的张寿春每天都要耍上一套当年在无人岛上自创的猴拳;陈招德的黄鱼在冷链加持下,正游出小岛游向全国;毛海明的民宿一连开了四家,宾客盈门,生意红火;而大陈岛垦荒精神,也走进校园,写进课本,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发芽。

来源:中国蓝新闻  作者:记者 林轩 钱颖超 黄利伟 李浩林 台州台  编辑:汪浩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