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已建成692家,其中50家入选星级榜单——乡村博物馆生长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4-11 10:37   

土地,对中国人而言是特别的存在。有赖于泥土的生活,让人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乡土,也由此构成中国人之间独有的沉甸甸的连接。

如何在城镇化浪潮下,保存乡土文化、留住乡愁?

2021年9月,作为全国三个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浙江启动乡村博物馆建设项目,并谋划在“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前段时间,由省文物局、省博物馆学会评选的浙江省首批星级乡村博物馆名单公布,共有50家上榜。其中,湖州以8家位列第一,宁波、温州为7家,紧跟其后。

此次“上星”,也是对健全乡村博物馆长效运行机制的一次探索。如何在守护乡土文化的同时实现自我造血,是当前许多乡村博物馆面对的考题。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乡村博物馆如何发挥优势、延续生命力?

萌芽 让乡村记忆更具象

“龙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湖州长兴小浦镇岕里婚庆博物馆外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响起,两条“五庄白龙”腾飞盘旋。紧接着,调马灯、跳莲湘、打腰鼓等地方非遗文化演出接连亮相。

该馆工作人员马丽娇说,建造博物馆是想传承当地珍贵的民俗文化,尤其是婚庆民俗文化。明末清初,这个浙北小山村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独特的婚庆民俗——自己制作结婚用品、以‘三道茶’待客,还有媒婆迎亲。村民自己上场表演,游客热情参与,绵延了数百年的岕里婚庆民俗,一遍遍地在百年老宅改造而成的博物馆展示。

与地方文化紧密关联的乡村博物馆,要让村民看得懂、有触动。此次“上星”的50个乡村博物馆,涉及民间工艺、器物、美食、建筑等多个文化领域,并逐渐成为区域内地标性的乡村文化窗口和文化品牌。

打造乡村博物馆的初衷,正是以物寻根,守护好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公共文化空间数量和质量的鸿沟,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乡村同样对博物馆有迫切需求。但在建设之初,谁来建,怎样建,展品如何收集,钱从哪里来……种种难题摆在眼前。

时间拨回至2021年。彼时,各式各样的博物馆已在各地乡村出现,但全国范围内对乡村博物馆的定义并不明确,也缺少统一的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

“起初大家心里都没底,乡村博物馆应该有多大面积、放多少件展品,这些问题都要经过很多轮讨论。”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处副处长曾杰回忆,当时湖州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市,首要任务是探索出明确统一的认定标准、管理办法。

一年时间内,通过对湖州每个区县进行调研摸排,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最终编制完成《乡村博物馆建设认定办法》《乡村博物馆管理办法》初稿。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和浙江省文物局又反复研究修改十余次,于2022年3月出台《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成为浙江对这一课题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这份《指南》里,提出了“乡村博物馆”定义——乡村博物馆是位于乡村范围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重点展示、传播、收藏和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乡村生产生活、非遗保护、产业发展见证物,向公众开放,具有博物馆功能的文化场馆。《指南》还明确规定展览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藏品数量不少于50件/组——这一门槛并不算高。

“《指南》仅设定了基础门槛和建设规范,我们鼓励因地制宜,展陈无需千篇一律,也不用追求高大上,要让村民有亲近感。”在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许常丰看来,充分发挥老百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博物馆。

马丽娇说,岕里婚庆博物馆内展示的200余件婚礼用品、新房设施等老物件都由当地村民主动捐赠,村民们也因此更有文化自豪感,“如果有外地客人来,这个博物馆一定是他们首先推荐的参观地。”

除了有标准指导,创建乡村博物馆的过程中还少不了多方力量的支持。例如,宁波确立乡村博物馆帮扶制度,全市11家上等级博物馆采取一对多帮扶模式,帮助乡村博物馆解决缺人才难题;温州在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时间节点,联合相关乡村博物馆推出联合展览等活动提升影响力;丽水松阳对整个生态博物馆群采取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模式。

眼下,已建成的692家乡村博物馆已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89个县(市、区)。曾经散落在田间地头、农户乡舍的乡土文化从此变得更具象,留下了一段段乡愁记忆。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周林怡 林晓晖 戚祥浩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