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箭航天供图
在霍去病将美酒倒入泉水供全军饮用的那片大漠中,“浙产朱雀”第三次飞天再度获得成功。
今天(12月9日)7时39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将搭载的鸿鹄卫星、天仪33卫星及鸿鹄二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蓝箭航天供图
图源:央视军事
为什么说“连续成功”?因为7月12日朱雀二号遥二火箭成为了全世界首枚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其意义有多大?甲烷火箭凭啥站上全球商业航天C位?可以回看潮新闻当时的报道浙产“朱雀”刚拿下的全球第一,为人类梦想千年的通天塔再砌一砖。
点火发射瞬间。蓝箭航天供图
这是一只从浙江飞向太空的“朱雀”。在浙江,蓝箭在湖州有发动机智能制造基地、在嘉兴有火箭制造基地,在技术自主可控的同时保障了稳定批量生产。
在技术上和商业上都实现了“从0到1”,接下来就要“从1到10”了。极力降低成本,极力提高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中国这些不到10岁的“造箭新势力”们亟需实质性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卫星互联网时代直面最“卷”的竞争与最强烈的挑战。
给民商航天人信心和底气的,是独步全球的“中国制造”。
蓝箭航天供图
愈挫愈勇
中国朱雀跨越式发展“超车”美国星舰
“第一次商业发射,我们就实现了‘一箭三星’。”
蓝箭航天⽕箭研发部总经理、朱雀二号副总指挥兼副总师戴政不无自豪地告诉潮新闻记者,朱雀二号遥三火箭搭载的三颗均为商业卫星,均顺利进入460公里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
很多人都对马斯克的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一次次炸火箭的故事耳熟能详。其实,“浙产朱雀”一路飞来,迎面撞上的同样是连连的挫折和坎坷。
2018年10月27日,蓝箭的第一发——固体火箭朱雀·南太湖号在酒泉搭载微小卫星“未来号”发射升空,由于三级出现异常,卫星未能入轨。
面对“当头一棒”,蓝箭航天做出一个令世人惊讶的决定——不再继续投入固体火箭直到发射成功,而是按原定规划上马液体中型火箭朱雀二号,用的还是全球最前沿的甲烷动力,从来没有任何国家发射过,而且液氧甲烷发动机没有依赖国家队,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2022年12月14日,朱雀二号遥一火箭首飞,一二级主机飞行正常,但二级游机工作异常,任务失利。
连遭挫折的蓝箭航天通过地⾯试车试验故障复现和改进措施试车验证的归零⼯作,改进了火箭设计的薄弱环节,终于在7月12日发射遥二成功,在马斯克的星舰手里抢来了意义重大的“全球第一”。
据戴政介绍,蓝箭通过遥一、遥二火箭的飞行实测数据的分析,调整改进遥三⽕箭局部设计状态,持续提升了火箭的可靠性,“每一发火箭,都比前一发更完善”。
卫星上箭。蓝箭航天供图
新目标是实现商业闭环
未来三年每年发射次数翻一番
蓝箭CEO张昌武曾经说,民营航天完成技术的从0到1后,还要完成商业化的从0到1。
“遥三的成功发射,意味着朱雀二号⽬前已算是基本上成熟可靠,可以把它推向市场了。接下来我们还要实现一个商业闭环。”
黄河解释说,商业闭环意味着实现商业全流程的交互,包括早期市场开拓,明确任务之后的正式签约,再到⽕箭方和卫星客户方的紧密协同,确保整个任务全链条通畅,实现任务的最终交付。只有全流程走完,公司才能通过提供运载服务获得相应的现金流支持,这就是⼀个完整的商业闭环。
“到最后是要实现我们的盈亏平衡,甚至未来的盈利,只有⾛到真正盈利的那一天才算我们的商业模式是正式建⽴起来的,所以要完成这个完整的闭环,还有⽐较漫长的道路要走。”黄河说。
商业航天企业在实现盈利前,普遍有一个漫长而难熬的“烧钱”过程,前期投入巨大。SpaceX在获得NASA(美国航天局)第一笔合同之前,“烧”掉了相当于37亿元人民币;据公开数据显示,蓝箭航天在2015年成立后的前三轮融资共计18亿元。
在酒泉,蓝箭自建了中国首个甲烷火箭发射工位。后续朱雀二号还将利⽤蓝箭航天掌握的设计、生产、试验、测发全链条能力进一步提升火箭运力。
蓝箭航天副总裁、营销与交付中⼼总经理黄河还立下了一个Flag:⽬前蓝箭计划2024年发射3次,2025年发射6次,2026年发射12 次,每年翻一番。
吊装遥三火箭。蓝箭航天供图
星网推动“中国制造”赋能中国航天
要与全球最优秀对手掰手腕
“我们的目标市场既包括⾯向商业客户的发射服务交付,同时我们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为国家级的重点星座规划任务提供相应的发射服务支持。”黄河说。
当前最令人瞩目的“国家级的重点星座规划任务”,应该算是中国星网了,这是推动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0年,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2021年4月26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星网)正式成立。国务委员王勇出席成立大会并指出,组建中国星网,是立足国家战略全局、顺应科技产业变革大势的重大举措。
卫星互联网因其高带宽、广覆盖的优势特性,以及潜在的高经济附加值,已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建设热潮。
SpaceX的星链便是此领域的全球“领头羊”。截至11月8日,主要由猎鹰9号火箭发射的星链卫星在轨运行约5056颗,活跃用户数量超200万,还在过去一年中实现了盈利。
整个近地轨道的航天器容量大约只有6万颗,光在轨的星链卫星就接近1/10。
面对国际竞速、“先占先得”的频率轨道资源,以及布局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宝贵时间窗口,时不我待。
目前,国内在卫星规模化生产方面已有所突破,比如吉利时空道宇的卫星工厂,已形成一天生产一颗卫星的高效产能。
卫星大批量造出来,紧接着就是快速批量发射部署。因此,压力就传导到火箭企业,无论是“国家队”还是民企,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航天事业是以重大科研为主的模式,形成了以保障航天重大工程为核心的航天工业体系,尚未构建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工业产品。卫星互联网产业,尤其部署数千上万颗卫星的巨型低轨宽带通信星座的迫切需求,倒逼航天产业与社会化工业体系有机融合。
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拥有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许多领域的“中国制造”拥有无与伦比的性价比,可以成为中国发展商业航天的强大后盾和底气。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星网计划有望推动国内航天体系的包容、开放,加速航天产业与汽车、手机、机器人等中国先进制造业融合创新,通过强大工业体系和供应链反向赋能,推动中国航天工业乃至高端制造业迈向新高度。
“如果说未来有可能赶上并超过美国商业航天的国家,中国应该说是唯⼀的可能。”戴政认为,“中国制造”优势是“价格便宜量又足”,依托我国齐全的基础工业能力和供应链,能够打造出足够有竞争力的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并且中国也有足够优秀的工程师队伍和⼈才基础,有望在全球舞台上和最优秀的对手掰掰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