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传统悄然融入当代生活 南孔之祭,睹物思贤“有礼”偕行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4-25 07:51   

2022年9月,衢州南孔祭典,参祭人员向孔子像敬献花篮。 本报记者 钱洁瑗 摄(资料照片)

从家到学校,9岁的张力帆每天都要走过一段路——百余米长,20余米宽,石板铺就,北侧是孔氏南宗家庙,红墙黑瓦、肃穆庄严,南侧是孔子青铜巨像,长髯垂胸、面容恭安。

好奇之心,由此启发。这个衢州市柯城区尼山小学学生常常会想:“孔子是谁?”“为什么要纪念他?”

这段路,也标注了城市的文化坐标。公元1128年,孔子第48代嫡长孙孔端友率族人,随宋高宗赵构南下。次年,高宗念其有功,赐庙宅于衢州,孔氏南宗就此绵延。

近900年来,衢州孔庙成为世人祭祀孔子的物理空间、缅怀先哲的精神载体。尤其是2004年,南孔祭典在中断数十年后重启,并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日趋深远。

今天,作为衢州乃至浙江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南孔祭典蕴含怎样的时代价值?它如何走出家庙、走入民间,与城市精神、居民生活紧紧相连?

春和景明,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每天迎来活泼的身影——尼山小学南孔艺术社的学生,在美术、科学老师的带领下,分批到这里研学,探寻建筑之美,感悟南孔文化。

名字见渊源。“尼山”二字,取自孔子出生地。校长杨根银说,1852年,孔氏族人决定开放家塾办学,尼山小学就此形成;其间百年,学校几度更名,校舍几度搬迁,却始终未离孔庙500米范围;1992年,尼山小学复名,如今共有18个班级、648名学生。

近900年间,虽然几经毁修,南孔家庙始终伫立衢州城区,留存南宋时的建造规制——坐北朝南,东轴依次有家塾、恩官祠、启圣祠、圣泽楼,西轴为五支祠、袭封祠、六代公爵祠、孔府和花园,中轴则是恢宏的大成殿。

衢州人用清朝康熙年间兵部尚书李之芳的一幅碑文,来说明南孔家庙的地位:自唐开元后,郡邑皆立孔子庙……而为孔氏之家庙者,惟曲阜与衢州耳。

也就是说,全国大小孔庙、文庙上千座,但官方认可的家庙,天下只有两座。

孔子,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还周游列国、广收三千弟子。他终其一生创立和弘扬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中国乃至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等发展,其中包括对祭祀等“礼”的重视。

就浙江来说,以衢州为中心,孔氏后裔足迹遍及全省各地,以及闽、赣、苏等省份,或为官、或设塾。一定程度上,这促成了“儒风南渐”,并与王阳明、吕祖谦、叶适、黄宗羲等一批大儒密切关联。如杭州万松书院,明弘治年间创立后长达450余年,一直聘请南孔后裔管理、主持书院祭祀诸事。

衢州南孔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盛雄生认为,孔氏南宗和衢州家庙近900年的演变,是一部家族奋进史,是一部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文化传播史,“对浙江甚至周边省市文脉传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时至今日,官祭、家祭、民祭合一的南孔祭典,有睹物思贤之义,其本身也是一个文化符号。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沈晶晶 于山 赵璐洁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