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时代》让每个观众从中找到自己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2-10-21 17:26   

浙江广电消息 新时代,呼唤的是新纪录。

新纪录具有一个核心特征:一端连接着芸芸众生,照见了每一个平凡个体的日常生活,一端则通往宏大的时代主题,瞥见国家繁荣与社会进步。因此,新纪录之下,「我们」的权重在不断加强,而「时代」的内涵则日益多元。

这带来了积极的变化:更有人味儿的内容,换来的是更有传播力与影响力。于15日-19日播出的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浙江广电集团推出的时代主题大片《我们的新时代》,正是新纪录的一个代表。

让观众「对号入座」的「我们」

「要好看」、「要打动人」。

《我们的新时代》总导演周新科着重强调这两个词。可见,浙江卫视衡量《我们的新时代》依循两个标准:内容本身的品质,以及内容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因此,基于品质与传播的双重考量,对「时代」这个宏大主题的解剖被精准地落到了「我们」,即人这个要素上。

数量上看,《我们的新时代》「含人量」极高:五集节目里探访人物多达20多组。每一个典型人物背后,牵出的亦是一幅生动的群像。

如此众多的人物,依循着三个核心视角而形成了有机统一的关联,它们分别是:

时代、生活与奋斗。

时代对应宏观视角。贵州乌江特大桥的工程团队、国产盾构机研发团队……这群建设者们的艰辛付出,造就了无数堪称时代丰碑的大国重器与大国基建。

生活对应微观视角。

延安郭下村的农民逐渐实现了脱贫致富;诸暨山下湖镇的农民乘上了直播带货的东风。这种逐渐向好的生活轨迹,恰恰是亿万中国人在新时代里的美好缩影。

奋斗则对应内在的精神视角。

时代的发展与美好生活的实现,根源于奋斗精神的弘扬。科技工作者在大漠里的汗水,村支书谈及流量思维的激情洋溢,无不是奋斗精神的最佳书写。

时代、生活,奋斗,三个视角互为表里,相互融合:时代涌现人物,人物映衬时代,时代、人物的风貌又恰是时代精神的写照。这便让每个观众在《我们的新时代》里都生成了「对号入座」的强烈代入感。

「散点透视」,让「我们」的故事成为散文诗

新时代需要新纪录,新纪录需要新呈现。对此,节目团队在《我们的新时代》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内容呈现逻辑——

「散点透视」。

传统主题片在叙事与呈现上往往遵循着固定的版式,在单元主题的既定脉络下,从人物到故事无不呈现出高度趋同化的特点。而散点透视则取消甚至解构了观众对于主题片的既有「预期」,增强了故事与人物走向的不可预见性。

以《流动的中国》为例。农民凭借种植苹果脱贫致富,归功于商品的流动;湾区青年的自主创业,是人的流动;直播开蚌,是实现资源流动的「互联网+」赋能乡村发展;而白鹤滩水电站的建设者,则尝试用技术的力量去释放水资源的能量。散点透视下的四个故事,看似并无关联,却形散神不散地合力形成对「流动」意义的精准拆解。

而具体到每一个故事的呈现上,《我们的新时代》又采取一种「融合」的思路,将新闻、文艺、纪实等多种形式融为一体。多种元素的融合,让《我们的新时代》不断赋予观众打破预期的新奇感与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更是以变幻莫测的镜头为观众谱写了一曲不断变奏的散文诗。

以情感的传递,连接「我们」与「新时代」

纪实为经,情感为纬。对时代的精准呈现,也让《我们的新时代》准确地把握了「我们」的情感表达主线,担任《我们的新时代》《奔跑吧·黄河篇》等节目总导演的王璐表示,「我们对选题的总体把关,更多的是看这个选题能不能反映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我们的新时代》五集分别有各自的单元关键词:「追梦」、「温度」、「流动」、「弄潮儿」、「了不起」。尽管有着不同的叙事角度,但它们却有一个共通点:始终以展现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作为归宿。

它牵引出鲜活的个体。

《我们的新时代》里有好几位「网红领导」:闽宁镇副镇长李辉钦用短视频撬动当地文旅;安吉红庙村村支书沈永甜用互联网思维,化「泪痕」为「梦痕」,让颜值化作价值;衢州柯城区沟溪乡党委书记陈建峰将村民的画作变为文创产品,还大胆试水「数字藏品」。

它同样体现出国家政策的制度性支持。

建成水电站的工程人员成就感满满,在公益组织帮助下的孩子们打开心扉,渔民乐队完成梦寐以求的演出。这些幸福画面的背后离不开职业教育、交通强国、数字经济等等一系列相关国家政策的支持。正是「我们」的奋斗精神,与「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才使得新时代有了当下的模样。

这恰是浙江卫视《我们的新时代》留下的最宝贵的创新经验:以「我们」破题「新时代」,通过对「我们」与每一个「我们」携手创造的「新时代」进行精准解剖,让观众从更广、更深的维度体会到我们与「时代」变化背后的思想伟力。

.

来源:  作者:  编辑:管鹏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