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始,要从东晋才子谢灵运说起。
公元385年,谢灵运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他最喜游览名山大川,被誉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
李白、杜甫,“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中唐三俊”的元稹、李绅、李德裕,“晚唐三罗”的罗隐、罗邺、罗虬以及贾岛、王维、杜牧等众多唐代诗人,是谢灵运的“粉丝”,他们追随谢灵运脚步游览浙东,留下名篇佳作。
有人统计,在全唐诗所收录的2200位诗人中,有451位唐代诗人前后游历浙东,并在这里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
1991年,新昌学者竺岳兵首次提出“浙东唐诗之路”,此后逐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专用名词,成为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又一条文化古道。见习记者 汤晨琛
“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在哪里?
浙东唐诗之路以萧山—柯桥—越城—上虞—嵊州—新昌—天台—仙居(临海)为主体,自钱塘江经绍兴,而后经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再达新昌,直至台州天台及温州,是一条极富历史底蕴和地理特色的文旅路线。
而关于这条诗路的起点,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在绍兴,有人说在杭州(萧山)。
萧山渔浦,位于富春江、浦阳江、钱塘江交汇处,早在南朝时已经赫赫有名,也曾是萧山三大古镇之一。
“远别悠悠白发新,江潭何处是通津。潮声偏惧初来客,海味唯甘久住人。”在唐朝诗人耿湋的笔下,“偏”“唯”二字用得极为巧妙——或许外来游客不谙渔业,会畏怕江潮和浪水,但萧山渔浦的本地居民不惧潮声、勇猛捕鱼、每日尝鲜的风俗却是深深地影响到了很多人。
除了充当文人弄墨的好景之外,许多客货船也能通过渔浦前往越城,并到往更加遥远的地方,在交通枢纽的作用上也不输于同时期的其他津渡。
唐诗中的若耶溪、曹娥江有多美
乘船从钱塘江到绍兴镜湖,成群的白鹭聚集栖息,偶尔还可以听到它们振羽之声。风光旖旎的东湖,千岩竞秀的会稽山,香烟缭绕的古佛禅寺……王献之说:“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时,尤难为怀。”
杜甫自传体五言长诗《壮游》写道:“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诗中,杜甫用一句“越女天下白”概括出了绍兴江南女子婉约秀丽的气质。
若耶溪是镜湖三十六水源中最大的水源,道家更是将其列为了第十七福地。曾有记载,春秋时期,铸剑大师欧冶子在溪边炼过剑。南北朝时期诗人王籍在《入若耶溪》中写出了千古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唐代独孤及的“万山苍翠色,双溪清浅流”,孟浩然的“白首垂钓翁,新装浣纱女”,李白的“若耶溪畔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等诗句,都生动地描绘了若耶溪两岸的美丽的风光。
绍兴上虞,一个古人走水路前往天台时中转的地方。上虞是举世公认的瓷器发源地,也是早期越窑的中心产地。据了解,曹娥江中游地带先后发现古窑址400来处,出土各样陶瓷器具两万余件。
曹娥江畔钟灵毓秀,是孝女曹娥、学者王充的故乡,旅游名地。
曹娥庙被称为“江南第一庙”,历史悠久,气势雄伟。怀古凭吊,诗人们到上虞一定会到曹娥庙,曹娥庙也很自然地成了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
刘阮,史上著名的仙女故事
上虞乘船南下,沿着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曹娥江水路,穿越青山绿水、山川美景,便来到了嵊州。藏在唐诗中的嵊州有多美,历史底蕴有多深厚?李白说道:“自爱名山入剡中。”
茶圣陆羽一生写过很多诗歌,但是留存下来的完整诗歌却只有两首,其中一首便是《会稽东小山》。他在诗中吟诵道:“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
史料记载,陆羽曾到过浙江绍兴监制茶叶,他也对绍兴嵊州的“剡溪茶”做过一番调研考查工作。从诗中得知,他是在一个月夜去的嵊州。月光如水,青猿哀鸣,加上怀念古人,便自然地引发陆羽伤感情绪。
又有人说,嵊州刚好地处浙东唐诗之路地理中心,魏晋遗风的风流潇洒、神秀山水的自然风光、皇帝热捧的羲之书风、道教圣地的修身养性、刘阮遇仙的美妙传说,吸引了众多唐代诗人入剡寻根溯源、求道问仙、顶礼膜拜以及采风吟诗,以致在浙东唐诗之路中到剡的诗人最多、留下的诗篇最多,留存的行迹众多。
距嵊州不远的迎仙桥,位于新昌县桃沅乡(今南明街道)刘门坞附近的惆怅溪上。相传2000年前,青年农民刘晨、阮肇上山采药,遇到了两位仙女,于是他们双双结为伉俪。半年后,回到故乡,人间却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子孙已七世矣。
迎仙桥上诞生了一个凡人和仙女相爱的故事,刘阮也成了入山遇仙的代称。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你可还会背诵
浙东名山天姥山距绍兴市新昌县儒岙镇10公里,志载:“派自括苍至关岭界,层峦叠嶂,苍然天表,千姿万壮,为一邑主山。”
在天姥山脚下,有一个被称为“天姥门户”的班竹小山村。要入天姥山,便要从班竹村经过。约1600年前,谢灵运便在这里留下了登天姥山的谢公古道。从此,诗歌便与这座山结下了特殊的缘分。
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入选了高中语文教材,相信很多人还能背几句。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如此气势,压倒天台山赤城山甚至五岳。
新昌还有名小吃。红薯干、小花生、炒年糕、杂粮饼。新昌小花生(又名小京生)尤为出名,很迷你、很香脆,都是本地人自己种的,一粒接一粒,保证吃上瘾。
天台山: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段
新昌过后,便是天台,由此也进入到了现今台州的地界。据后世统计,《全唐诗》涉及浙东的1500多篇诗作中,写天台的达到1200多首,占到浙东唐诗之路诗篇的80%,数量和比例都十分惊人。天台山之于浙东唐诗之路,是个异常特别的存在——目的地和精华段。
天台,一个立县近1800年的浙东名邑,素有“山水神秀,佛宗道源”的美誉。杭台高铁的这一站特别以旅游景点命名,入口处正上方还排列了九座木红色佛手。李白夸过天姥山,更夸过天台,他曾写下“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的诗句。
天下奇观的石梁飞瀑,济公故里的赤城山,天台宗之源国清寺,风韵独特的龙穿峡……天台山,或者说整个古邑,便能用古、清、奇、幽四个字进行完美定位。
有文献记载,大多数诗人是在游历了越州后,再踏上周边及支线之路的。即使当时诗人有外出远游的冲动,其指向也是越州,当然顺便观赏周边也是必然的。
临海,顾名思义,三面环山、一面靠海。临海东连东海、西接仙居县、南连黄岩区、北靠天台县,唐代不少诗人也行路于此。
踏过198级台阶,可登上台州府城墙。台州府城墙又称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全长6000余米,现存5000余米。唐代诗人郑虔、骆宾王、顾况、任翻等先后任职或客居临海。
这便是即将走向世界的唐诗之路
有人曾言,浙东唐诗之路是在唐诗发展史上起过特殊作用、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一条旅游文化古道。
以史为鉴,以文承脉。著名国学大师启功先生也用“一路山川谐雅韵,千岩万壑胜丝绸”之句来形容浙东唐诗之路的历史地位。
在这条古道上,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众多的历史遗迹、民风民俗等中华传奇瑰宝。上述的所有诗歌、文人、地点都只是浙东唐诗之路一部分故事,浙东文化如同繁星点点,无法详尽。
浙东的历史人文不是生硬和高冷的,而是融于山水情怀之间,融于自然美景之间。或许这样的文化可以接地气,也就达到了全民同乐的意境。
说到底,浙东唐诗之路和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另外两条文化之路不尽相同。它将多样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诗歌”为纽带串接在了一起,把民俗文化用最精准的汉语表达了出来。浙东文化推动浙江历史进程的同时,还衍生出了一种向往自由、向往世界的生活方式。
没有刻意营造山川河海的氛围,没有文化敛财的商业噱头。浙东唐诗之路的开发,用人文风流创造出了全新的文旅理念。
这便是浙江的浙东唐诗之路,这也是即将走向世界的唐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