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刚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回到湖州德清的姚军华,忙着每天走村跑农田,收购成熟茭白,开展技术交流。再过几天,他又将赶赴云南腾冲,帮助那里的农户销售今年的最后一季茭白。
用“空中飞人”形容姚军华一点都不为过,一年中的每个月,他几乎都在中国的不同省份为茭白的种植、销售与推广忙碌着。
近年来,以姚军华为代表的一批德清茭白大户,带动茭农走出长三角,西至新疆、四川、贵州、云南,南至广东、福建等地,在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山海协作等行动中,跨越山与海,同奔共富路,用一根小小的茭白“撬动”起了亿元产业。
每天三五辆大吨位货车发往全国各地
德清县舞阳街道的双燕、灯塔等村,历来是杭嘉湖平原茭白的主产区,规模最盛的时候,达四万亩以上,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区,是当地农户的重要经济作物。
但提及舞阳茭白的转型升级之路,49岁的姚军华是个关键人物。34岁那年,投资失败的他为生计发愁,无意间发现了茭白市场的商机,便来到舞阳街道双燕村承包土地种植茭白。
“德清经济发展很快,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好保护,这里的水质、土壤都没有被污染,舞阳更是生产优质茭白的好地方。”姚军华查阅农业资料,请教当地能人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去黄岩、余姚等地取经,尽可能掌握种植技术。
种植第一年,姚军华赚了2万元。第二年,姚军华转变思路,开始收购周边农户的茭白。“当时德清茭白在江苏主要以常州市场为主,再往北就没有了,我想着能不能卖到更远的地方去。”姚军华坐上火车,前往南京、长沙、广东、昆明等地,“去当地的批发市场调查,发现外地的茭白有市场,但没有产量。”
此后,姚军华大批量收购农户茭白,且收购价往往比别人高出1至2角钱每斤,每天三五辆大吨位的货车发往全国各地。“大家看到我的茭白销路旺,便很疑惑,曾有人偷偷跟着我的货车,看我把茭白究竟卖到哪里去!”姚军华笑着说。
种植面积3000多亩,产值上亿元
一支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总是春。当茭白市场成了公开的“秘密”,姚军华与家乡的茭农们并没有大打“价格战”,而是抱团发展,打开了舞阳茭白的全国知名度,并走上品质提升之路。
在舞阳街道双燕村的茭白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一望无垠的晚稻抽出了翠绿的稻穗,11月就能收获金黄的稻谷。“这块地上半年种茭白,收获后种水稻,‘茭稻轮作’能改良土壤,使茭白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达到了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的效果。”舞阳街道农业农村办相关负责人说。
2011年,德清阿华茭白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注册“洼娃”茭白商标,舞阳茭白从最初的几亩地,星火燎原,发展到如今的3000多亩,产值上亿元。茭白核心种植户发展到30多户,有100余家生产销售企业,舞阳茭白营销额排进了全国前三名。
近几年,合作社与杭州的世纪联华、永辉超市、盒马鲜生等商超合作,将舞阳茭白送到杭州市民的餐桌上;今年,姚军华与当地茭农还开启“线下洽谈、线上交易”的电商营销模式,计划完成3000万元的线上销售额。
与此同时,舞阳街道着力打造湘溪现代农业综合区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成熟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殖户”于一体的有效机制,特别是探索稻鳖共生、茭田养鸭、茭鳖共生等新型农业套养模式,取得了经济效益的明显提升;积极对接浙江省农科院、浙大农学院、德清县农业农村局等资源,成立茭白种植技术专家指导小组,茭白种植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每年帮助会理县农民增收1500多万元
“今年种9亩茭白,一年能多9万元的收益。”眼下正值四川单季茭白收获期,四川会理鹿厂镇星火村种植户王云虎从姚军华那儿引进的优质种苗迎来大丰收,“姚大哥会把我们的茭白卖到长三角、珠三角,不愁没销路。”
2016年以来,舞阳街道依托茭白产业优势,为四川凉山、丽水大洋镇等地开展技术扶贫和消费扶贫,共助力2.5万户农户脱贫,延长了茭白的“共富”生态产业链。
其实,舞阳“茭白扶贫”源于一次特殊的缘分。在一次广交会上,为德清茭白“吆喝”的姚军华结识了四川省会理市的干部。“我们那也有农户种茭白,但只能以几毛钱一斤的价格贱卖,你的茭白居然能卖到3元一斤……”该干部与姚军华加了微信,互留电话。
2016年,一支来自德清舞阳的茭白技术人员团队前往四川会理指导茭白高产栽培技术。“第一年,我们弄了两三亩地作为试验田,没想到最高的试验田茭白亩产值突破2万元。”姚军华笑着说,从那以后,当地农户争先恐后讨教种植技术。
为了让农户没有后顾之忧,舞阳茭白大户长年订单式收购会理茭白,每年帮助当地农民增收1500多万元,德清的茭白栽培技术“鼓”了四川老乡的“钱袋子”。
眼下,德清舞阳的茭白年产值已破亿元大关。其中,在四川、云南等对口支援地区完成茭白收购7000余吨,累计收购金额4000余万元;在衢州、缙云等山海协作地区收购茭白1000余吨,累计收购金额500余万元,成就了一段自身致富、扶贫协作、民族融合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