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掘“浙”样红色,铺绘新时代底色——守好红色根脉 凝铸奋进力量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8-28 08:58   

“我们的革命先烈,正是有着坚定的信念,才会做到‘革命理想大于天’……”

80岁的浙江大学教授王明华,是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后人。近些天,头顶着骄阳,这位耄耋老人走进南湖革命纪念馆,站在红船边,与年轻学子分享祖辈的过往。

文化化人,初心不忘。嘉兴南湖畔的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是浙江大学“行读党史”大课堂70余个现场教学点的必然一站、夯基一站。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根脉”,是党在浙江百年奋斗最鲜明的底色——那一抹红,代表着热情、赤诚与坦荡,率先从小小画舫上,放射出炙热的光芒。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以南湖为代表,前不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单位联合发布的全省52个“红色根脉”打卡地,从省域的一个个独特视角,串起了党的百年光辉历程。

从浙西南山区回荡着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到大陈岛、蚂蚁岛海滨翻涌着的艰苦创业和开拓创新精神,处处都有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

最有风景的党史学习教育,就在事发现场。然而,如何让往事“鲜活”,不在故纸堆里埋没?

为了构建起清晰的红色精神谱系,浙江把丰厚的红色资源视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精心呵护,创新利用。

今年初,省文物局公布了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包括554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9061件(套)可移动文物。根据革命文物的价值和保存情况,对革命文物的分级保护正有计划地逐步实现。

为让历史发声,党的百年诞辰前夕,浙江省博物馆为新谋划的《红船从“浙”里起航——中国共产党在浙江(1921—1949)》巡展募集了一支“百人红色宣讲团”。该展览联动浙江省11个地市,以巡展接力的形式走进学校、社区、纪念场馆,在“不落幕的展览”中践行红色文化传承。

做了8年省博志愿者的邓洪涛认真钻研浙江党史,一遍遍演练讲解。“五一”期间,她第一次面向大众讲解革命文物。

“1930年8月27日,裘古怀被押赴刑场,牺牲时年仅25岁。临刑前他写下《给共产党和同志们的遗书》,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我满意我为真理而死!”说着说着,邓洪涛的眼眶有些湿润。现场,一些观众眼里一样也噙着泪光。

怀着崇敬来,带着思考走。当展览走到群众中,文物“开口说话”,浙江“红”得很亲民;当电视剧《大浪淘沙》走到荧屏上,歌剧《红船》演到舞台上,“红船颂”全国美术精品创作绘到画布上,浙江“红”得很文艺;当今年1月至7月,全省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2665.58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22.25亿元,浙江“红”得生机勃勃,带动一方产业兴旺。

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战火年代萌芽的“红色根脉”在弘扬与传承中永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渐凝结成一种无形的价值观浸润如今。

这种价值观,在衢州市衢江区黄坛口乡中心小学门口,是“早餐奶奶”毛师花30年如一日均价0.5元的一个粽子、一碗粥;在国家电网余姚市供电公司,是党员王黎宁为村里孤寡老人维修电路、换灯泡的志愿服务300多个小时;在舟山市普陀区桃花镇,是台风“烟花”肆虐中,十多个镇、村党员干部用身体压住沙袋防洪的无畏与坚强……

连点成线,接线成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浙江有礼”文明品牌名声远扬。2020年,浙江礼让斑马线实现率达96.2%;同年,浙江成为全国文明城市设区市全覆盖省份;“十四五”期间,浙江全域文明创建覆盖率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覆盖率都将达到100%。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守好“红色根脉”,是浙江莫大的光荣,也是重大的责任;守好“红色根脉”,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对当下最好的把握、对未来最好的作答。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者 严粒粒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