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潮涌·之江楷模丨竺可桢:用一生诠释“求是”精神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7-17 18:17   

浙江新闻客户端 “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1936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开学典礼上,向新生提出两个问题。这“两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浙大人。

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绍兴。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20岁赴美国留学。8年后,他获得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踌躇满志踏上归国轮船。回国后,竺可桢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在全国范围内广设测候所,形成我国气象观测网的雏形。

1936年,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以振兴文化教育事业报国。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逼近杭州,竺可桢带领全校千余名师生走上“西迁”之路。历时两年半,他们横穿6省,行程2600多公里,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遵义、湄潭,并在当地办学7年。“西迁”期间,浙江大学确定“求是”校训。竺可桢说,“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而要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要有刻苦耐劳、富于牺牲的精神,“凭自己之良心,甘冒不韪”,以使“真理卒以大明”。

正是这种“求是”精神,支撑着竺可桢在困境中坚持办学与科研,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使浙大在烽火中发展壮大,崛起为全国著名学府。

(原标题:百年潮涌·之江楷模丨竺可桢:用一生诠释“求是”精神)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记者 黄珍珍 整理  编辑:陈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