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开拓革新 完善共富机制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6-07 11:02   

浙江日报讯 宽敞明亮的文化礼堂可供村民健身、跳舞、写字、读书;复古风的文化街区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地标;村民年年有分红,就连刚出生的小宝宝都是“万元户”……这是宁波市宁海县下桥村村民令人艳羡的生活。

在宁海,随着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小微权力“36条”清单、“审批裁决工作制”、涉农资金整合等政策红利的牵引,完善共富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发展。

数据显示,2020年宁海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2.5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188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66元,增长6.8%,城乡居民收入比1.77:1。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意味着,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与富裕程度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的浙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先行探索机遇,这对浙江的每块土地都意义非凡。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关键在于改革突破争先,在于体制机制创新。近年来,“全国百强县”宁海对标中央战略要求、对标现代化先行、对标群众期盼,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在构建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上探索创新。

“做大蛋糕” 机制创新成为“新引擎”

河洪村在变净,变美,变得更加舒适与和谐,变化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通过公共财政(涉农项目)的杠杆作用,以“小资金”撬动“大资本”,通过政府项目外包,政企联合共建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全面参与新农村建设路径,目前吸引社会资本超过1亿元,让千年古村焕发出无限生机。

“河洪之变”,是宁海县公共财政(涉农项目)撬动农村城镇发展的生动体现。

2015年,宁海县委县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整合了包括农办、农林、水利等21个部门69类项目,集中财力办大事,到2021年,整合财政资金超40亿元。宁海搭建了农田水利类、新农村建设类、农业产业化类三大项目管理平台统一,统一公开接受项目申报,保障整个过程的公开化、数字化和社会化。如今,每年数百个涉农项目得到财政全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统筹,为美丽乡村升级建设添力。

共富是相对均衡发展,是共同“做大蛋糕”,是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这一深水区的“改革阵痛”,很多源于体制机制障碍。

近年来,宁海在“共同富裕”大场景中,推动机制改革先行先试,引导资源科学高效流向,“做大蛋糕”,破除壁垒,真正构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行政审批事项前置条件“理而不清、法理不足”等现象愈发明显,宁海紧扣重点环节探索建立审批裁决工作机制,向审批源头“动刀”,目前,“审批裁决工作组”共对31个部门的300多项行政权力事项进行了“裁决”。面对民宿审批难导致的“不能创”问题,宁海推动出台民宿治安消防规定,改消防部门单兵作战为消防、属地和相关部门“1+1+X”联动监管,制订出台了《宁海县民宿(农家乐)治安消防管理暂行规定》,破解了民宿行业“准入难、管理难”问题,让宁海民宿有了“身份证”……

一项项创新打造了宁海优沃便捷的发展环境,如今,宁海落地见效国家和省市试点22项,6项改革树全国品牌,荣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百强县排名两年攀升17位,向跻身全国强县第一方阵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服务升级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宁海县大佳何镇的各个乡村,村民只要把家里的垃圾桶拿到采集车上,系统会根据智能芯片识别村民身份信息,完成自动称重,收集员根据桶内垃圾分类情况在显示屏上按键进行评分,评分会上传平台,转换成相应积分充值到村民的积分账户中,村民可凭借这些积分到村内绿色积分超市兑换日常用品……

这是宁海以“物联网+”手段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水平,构建形成的“智分类、云回收、源处理、循利用”模式。

“我们有一个垃圾分类数据管理云平台,只要登录上去,各个村的垃圾收运、处理情况都一清二楚。”在大佳何镇负责运营整套垃圾分类流程的宁波加多美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何起平表示。根据平台数据,政府和第三方公司可以重点对村民参与率、分类准确率和垃圾减量率进行分析研判,推动实现垃圾分类全民参与。

如今这一崭新的公共服务正在宁海337个行政村全面推开,生活垃圾综合减量率由15%提升至58%,转运总量下降49%,入围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创建单位。凭借“智慧垃圾”体系,去年12月,宁海还上榜了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第二批共23个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共同富裕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更多地体现在增进民生福祉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之上,而像垃圾清运这样的公共“小事”,却是美好生活中绕不过的关键细节。宁海着力创新政府引导的共同富裕制度,发挥政府在社会稳定、公共产品提供等方面积极作用,同时,不断完善教育、养老、社会救助等制度,健全道路交通、水利、电力等民生公共产品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边缘群体、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财政兜底保障制度等,让共同富裕思想落在实处,落在细微处。

宁海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共体”均实现全覆盖。县级公立医院全部与大院名院合作办医,县域就诊率达90%,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药品加成全面取消,医保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全面实现……

文化赋能

提升个体的“精神富足”

跟3年前初见宁海葛家村村民袁小仙那头半长不长蓬乱的头发不同,如今的她,剪了中分短发,烫了个精致卷,染了棕红色。“现在我可是乡建艺术家了!”这句她挂在嘴边的话里,是满满的乡土自信与精神富足。

艺术,这个听上去高大上的词,就在袁小仙的家乡葛家村里生根发芽。这源于宁海推出的“艺术振兴乡村”战略构建的一系列创新机制,让艺术家进驻各个乡村,以艺术为支点撬动新时代村民精神文明的升级跨跃。

“这是一个‘种子工程’,艺术家沉淀到村里,才能创作出符合乡村特点的产品;而村民浸润在艺术中,提升个体修养,从而提高生活品质。”宁海县委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这样理解。

共同富裕不仅指物质层面,同样包含精神层面。精神富足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内涵。近年来,宁海在共同富裕的大场景下,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大花园建设,新农村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何为富足物质匹配富足的精神生活,成为新的课题。宁海县出台《宁海县关于推进艺术振兴乡村工作的实施意见》,创新推出“艺术振兴乡村”行动,启动了“艺术家驻村”“艺术提升品位”“设计改变生活”等艺术进村系列行动,用艺术赋能老百姓。

葛家村有着1200多年村史,过去,村民们都以山上的毛竹为生,每年的村集体收入仅10万元左右。2019年4月,首批艺术家驻村,葛家村村民因此接触到了艺术,跟艺术家一起参与改造自己的村庄。

那时,袁小仙并不觉得自己从小就会的缝缝补补是艺术,直到在驻村艺术家的帮助和引导下,她第一次做起绒布偶。此后,大象、长颈鹿、兔子、海豚……一发不可收拾,“粉小仙手工艺院”应运而生,而她也成了村里第一位“乡建艺术家”,还走上中国人民大学的讲堂。

在葛家村,这样土生土长的“乡建艺术家”有78个,他们被艺术唤醒了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慢慢成为创造美的主角。短短4个月时间,他们亲手构建起遍布村庄的文艺景观,亲手将自家房子改造成艺术空间,亲手用艺术点亮了这座只有1606人的村落。

如今,这项始发于宁海的“艺术振兴乡村”创新机制已经在全省推广,并逐渐走向全国,它激活了乡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让更多的人具备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可行能力。


(原标题:宁海:开拓革新 完善共富机制)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蒋攀 仇丹娅  编辑:见习编辑 王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