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6-07 10:45   

浙江日报讯 为方便交通不便的山区群众及时打上新冠疫苗,宁波海曙区把流动接种车开进了高山村落。5月27日上午9点,章水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来到临时接种场地,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村民们有序排队进行预检、登记、接种、留观,一个上午就有200位村民接受接种。据了解,这已经是章水镇卫生院第2次将新冠疫苗接种服务送到高山村。这个场景,正是海曙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一个生动故事。

作为中心城区的海曙,经历了一次华丽蝶变——2016年,宁波行政区划调整后,该区从单一的城市中心城区拓展为集中心城区、郊区、山区为一体的复合型城区,摆脱了空间掣肘,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脚步。为了推动共同富裕,海曙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乡村特质发展、城乡高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把“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标杆”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按下了均衡发展“加速键”。

让农村人口“聚”起来、基础设施“联”起来、公共服务“沉”下去。2020年,海曙区生产总值突破12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80亿元,常住人口突破100万,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39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8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1.79∶1。

美丽经济美美与共

4月,位于四明山、海拔800米的章水镇杖锡樱花园内,万亩樱花漫山遍野,如云似霞,仅清明小长假期间就吸引了2万多名游客前往打卡,周边的民宿和农家乐也人气爆满。

溪水潺潺、廊桥蜿蜒,如今的章水镇李家坑村俨然一处世外桃源,不断有游客慕名而来。村民李功兴挑着刚刚采摘的时令蔬果,在廊桥上摆开了摊子,“以前不敢多种,现在是都不够卖”。这个有着近500年历史的古村,正引得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古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生态提升,环境改善,让乡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野趣资源转化成发展的资本,给村民带来“真金白银”。落户在鄞江镇的“农创金陆”美丽乡村综合体项目,是宁波市“城郊十园”之一,通过串起中华水韭野生植物保护基地、林特科技示范基地、它山堰花果园示范基地和精品观赏鱼科普体验基地,有效助力该镇实现“农村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图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共赢。

不远处的龙观乡,沿着一望无际的茶山一路向上,向阳舍、1975生态茶园、中坡山森林公园、观顶湖、五龙潭风景区等串点成线。“今年五一小长假时,房间早在1个月前就订满了。”民宿负责人杨晋良说。

不仅如此,宁波市首个光伏村、首个海绵村先后在这里建成,与远山近水交相辉映,形成全域“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美丽乡居格局。2020年,龙观乡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旅游收入7500余万元,同比增长4.2%。

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村民也收获了乡村“颜值”与“气质”提升的红利。2016年回龙峰村开办农家乐的陈忠国全家平均每年增收10余万元:“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自家种植的蔬菜、养殖的鸡鸭全部上了餐桌,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美丽经济不仅仅只有旅游经济,还有站在风口上的数字经济。

随着站在田埂上的操作员用手指轻点手机屏幕,地里耕种机器霎时运转履带,徐徐前行,在地里留下一条规整的耕地线。这就是古林无人农场中的现代化耕作场景。

古林镇地处海曙西郊。作为农业农村部建设试点项目之一,华东地区唯一大田种植数字农业项目落户于此,建设总面积超万亩。大数据、云计算加速了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

“数字密码”为海曙乡村发展按下快进键。站在风口,古林通过农旅结合模式,建成可旅游观光的数字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展示中心,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城乡融合,带来的是一二三产美美与共,推动区域共同富裕。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智造小镇、智尚小镇等“现代二产”的新名词也现身海曙农村。

2017年年初,由中国工程院谭建荣院士领衔的宁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落户洞桥镇,成为宁波智造“大脑”。

截至目前,该研究院已引进院士、教授等高端科研类人才数十名,为宁波200多家制造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包括智能制造集成解决方案平台、生产现场管理系统软件、车间智能终端硬件、掌上云工厂大数据等智能制造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着海曙产业乘风破浪驶向未来。

到去年底,5家落户海曙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建创新平台24个、孵化科技企业23家。


(原标题:海曙: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尤畅 续大治 孙勇  编辑:见习编辑 王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