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小屋”模拟天然生长环境——一个大黄鱼网箱的数字密码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4-08 10:46   

“渔城”很“聪明”

海底自动清淤

下午3时,投放完鱼苗,我们来到了另外一片水域。只见眼前一个个宛如灯塔的巨大设备屹立于海面之上。郑祥武告诉我们,这里是他们的第二个养殖基地,运用了新一代技术。这些网箱有一个形象的名字——“智能渔城”,通过数字化的设计,实现自动清淤、自动排污、自动养殖。

傍晚时分,我们返回鹿西岛,来到了郑祥武的办公室。郑祥武打开电脑上的智能海域生态养殖系统,只见海浪层叠,不时泛起白色的泡沫,数万条大黄鱼游来游去……这就是从几十公里之外的第二养殖基地传来的实时画面。

“水温14摄氏度、pH值6.9、溶解氧12.3mg/L,有智能传输设备、感应系统,不管是水面还是水底的情况,我们都能第一时间掌握。”郑祥武轻点屏幕,基地水环境、增氧量、投料、排污等监测数据,马上呈现出来。郑祥武说,如今每个基地都用上了数字化的传输设备和感应系统,不管是水面还是水下情况,都能第一时间掌握。若出现异常,系统也将第一时间发出预警。

随着深水养殖的开展,如何做到更加环保、生态、精准,是技术团队面临的新课题。郑祥武说,“智能渔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轻点鼠标,切换至操作系统,郑祥武按下自动清淤按钮,屏幕上显示,螺旋桨徐徐转动,开始了它的“鉴别工作”——死鱼、水草和排泄物等异物首先被吸出来,投送至滤网位置;水草和排泄物,因体积较小,且对海洋生态环境无害,直接由水泵抽出;而被拦在滤网之外的“大块头”,便进入了清污泵的识别范围——腐烂的死鱼被打成了粉末,随着水流冲刷进海洋,自然分解、回归自然;尚未腐烂的死鱼,则被系统放进自动投料机,进行二次加工,成为虾、蟹、鱼的天然美味。

“系统功能这么强大,多亏有了它。”跟随郑祥武的指点,我们通过屏幕看到,位于水下7米处的海底位置,一个巨大“锅底”特别醒目。大黄鱼水环境指标的检测和调控靠的就是它。以往,因水下作业难度极高,传统网箱清理工作往往半年到一年左右才进行一次,而这套设备却能根据潮水的流速自动清理。“底部就是清淤泵,里面有大量的传感器,所有的数据都在掌控之中。”说话间,不到20分钟,这套设备便完成了一次清淤、排污工作。

“这种海底自动清淤方式,既高效又节能,仅人工成本每年就可以省下近20万元。”洞头区海洋与渔业发展中心海洋与渔业实验室副主任周庆澔说。

分拣很精准

迅速分类及时送达

“快速配送,来源可查。每晚10时前的订单,我们确保全市消费者第二天中午就能吃上大黄鱼。”郑祥武说,大黄鱼养殖得好,还得运送得好,运输是跟时间赛跑。

“龙湾永兴店一斤的十条,鹿城惠民路店一斤三两的七条……”傍晚时分,销售部陆续收到来自全市各家门店的订单。

当晚9时,系统收集齐一整天的订单后,将指令下发给了各捕捞队。此时,早已在网箱边等候多时的苏锦炊和团队成员忙活开了:检查、拉网、捕捞、核对,大概半小时,队员们便满载而归。

输入信息、检查核对、打码分装……走进分拣包装车间,捕鱼师傅们将一条条新鲜的大黄鱼放进筐内,根据黄鱼重量自动分拣的机械臂来回运转。同时,工作人员将已分装好的大黄鱼填写品名、等级、基地、养殖周期、储存周期等信息,让消费者打开手机,一“码”知所有。

“数字化操作,大大缩短了市民与大黄鱼之间的距离。”郑祥武说,现在,12个小时内,就能把大黄鱼送上全市各地人民的餐桌。

当下,郑祥武和公司团队已经在琢磨第三代网箱养殖技术。“不过,具体技术还要保密。”郑祥武笑着说。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章慧聪 应忠彭 通讯员 吴昱燊 共享联盟洞头站 刘畅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