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观察员丨宁波、青岛、无锡 比赛继续!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1-02-24 20:41   

浙江新闻客户端讯 宁波,12408.70亿元;

青岛,12400.56亿元;

无锡,12370.48亿元。

这是2020年全国万亿GDP排名第12、13、14名的城市,其中,宁波连续第二年稳居万亿GDP第十二城。

不难发现,三者之间差距甚微,“排位赛”竞争激烈。2020年,青岛就刚刚赶超了无锡。

那么问题来了,2021年宁波还能持续领先吗?

“群雄逐鹿” 难分伯仲

根据榜单,宁波、青岛、无锡的GDP总量相差无几:宁波仅以8亿元的微弱优势险胜青岛,与近邻无锡也只相差了38.7亿元。

在万亿级体量面前,十亿之差可谓“毫厘”之别,而这场不相上下的万亿级拉锯战早在2016年就已敲响了战鼓。

2015年,这三个城市虽还未加入万亿GDP俱乐部,但也处于同一梯队,离万亿元序列均仅一步之遥。

2016年青岛率先出圈,以10100亿元GDP总量跨入万亿级门槛,而无锡、宁波则紧随其后,分别于2017年、2018年加入万亿俱乐部。

从时间先后看,宁波虽是三个城市中的“后来者”,但若从缩小差距的态势看,宁波的赶超势头最猛。

2018年GDP总量还处于三市之末的宁波,从2019年开始连续领跑。

与青岛比,2016年宁波落后1540亿元,1年后将差距缩小至1190亿元,3年实现反超,领先青岛243.81亿元。

与无锡比,虽然宁波GDP总量一路小跑,但无锡一直以百亿优势领先,且差距持续拉大。直到2019年,宁波以11985.12亿元,一举反超无锡132.8亿元。

过去五年,从GDP总量排名来看:

青岛起伏较大,经历了从第12名的蝉联者到追赶者的角色转变;

无锡则稳扎稳打,表现平稳;

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排名16名的宁波,2018年超过佛山,晋升一位,2019年则势如破竹,一举超过青岛、长沙、无锡,接棒12名。

而刚刚过去的2020年,可谓是三个城市并驱争先的一年,青岛反超无锡,并缩小与宁波的差距;无锡紧追不舍,努力缩小差距;宁波虽连续领跑,但压力不小。

对一座城市而言,突破万亿元大关,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新起点,也是一座城市能级提升的新节点。这意味着,这座城市的经济体量、区域影响、百姓生活品质等方面,都将进入全新的阶段。

与此同时,万亿阵营中的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纵观2020年GDP排行榜,除了上述三座城市外,中部地区的长沙和郑州,也纷纷跨入1.2万亿元的“新群”。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长沙GDP12142.5亿元,反超了1.2万亿元刚出头的郑州。在2018年之前,长沙连续14年排在郑州之前,2019年郑州曾以15.48亿元的微弱优势实现了对长沙的反超。

智能制造发展步入“快车道”,成为长沙逆袭的硬核支撑。如今,长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型。“三智一芯”(智能装备、智能汽车、智能终端和功率芯片)产业布局基本形成,获批全国第三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郑州的潜力也不容小觑。近年来,郑州大手笔引进富士康等龙头企业,制造能级大幅提升;成为全国首批唯一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进出口总额全省占比70%左右,居中部城市第一;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基本建成,成为内陆地区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城市。此外,郑州还是中部第二个国家中心城市。

可以说,在1.2万亿元区间里的五座城市,未来谁沉谁浮,一切皆有可能。

万亿之争背后,产业结构是关键

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其GDP增长的内生动力。从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GDP增长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转换的过程。

GDP是量,产业结构就是质。

近几年,宁波、青岛、无锡,这三个有着深厚工业基础的城市,陆续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发力,布局重磅产业项目,取得了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那么,支撑它们发展的产业结构究竟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

先说无锡。

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要与两个副省级城市一较高下,不论从城市等级、面积,还是常住人口,无锡都显得“矮”一截。

此外,和宁波、青岛相比,无锡还缺少大港口这一基础性的硬件支撑。

那么,无锡万亿GDP背后的拉动力是什么?

作为“中国民族资本工商业的摇篮”,应该说无锡有着深厚的制造底蕴。从纺织产业起家,无锡的产业结构几经迭代,越来越“高精尖”。

如今,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无锡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当前,无锡已形成覆盖设计、材料、制造、封装测试、装备及配套支撑的全产业链,其半导体产业总规模在全国排名仅次于上海。

而物联网是无锡的又一张金名片。“物联网之城”无锡,是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如今,无锡已形成了包括关联芯片、感知设备、网络通信、智能硬件、系统集成、应用服务等在内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生态。

此外,生物医药也是无锡又一个重要支撑点和增长极。2020年,其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

手握三张“王炸”,无锡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全新升级。2020年,无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比宁波高出1.4个百分点,比青岛高1.1个百分点。

再将视线转向青岛。

同为副省级城市,均坐拥重要港口,青岛与宁波在气质上颇多相似。

和宁波在汽车产业上的深厚积淀相比,青岛则是经过近几年的“补课式”发展,使得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之一。2020年,受载重卡车需求增加拉动,其汽车制造业累计增加值增长19.4%。

与此同时,青岛正在发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抢抓汽车产业创新升级的风口期。新公布的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年要加快美锦氢能、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北京汽车制造厂总部基地等汽车产业项目建设,打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除了汽车,在新兴产业方面,青岛的优势开始显现。近两年,青岛瞄准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集聚了超过1800家工业互联网生态企业,已形成涵盖软件与系统集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全生态产业链。豪情万丈的青岛,还大胆提出了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愿景。

与宁波引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不同,青岛的工业互联网紧紧依靠本土龙头企业海尔、红领等。凭借丰富的制造经验,龙头企业在自身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积极为本地制造企业赋能,从而带动青岛制造整体水平提升。

最后将目光回到宁波。

制造立市,是宁波的灵魂。

这里形成了8个超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是全国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四大家电生产基地和三大服装产业基地之一……这个当之无愧的制造业大市,还是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宁波围绕优势产业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本身就具备了自主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扎根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是宁波制造的显著优势。2020年制造业“单项冠军”榜单,宁波占有45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宁波舟山港,是浙江独特的发展优势,也是宁波特有的发展优势。围绕大港做文章,最近几年,宁波在内陆江西、湖北、河南等省份设立15个“无水港“,通过海铁联运等方式,将港口腹地从300公里扩大至800-1000公里。

如今,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已连续12年保持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位列全球第三。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它实现了集装箱吞吐量首破2800万箱、海铁联运年度业务量首次跨越“百万箱”等一连串新突破。

不难发现,三座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各有所长。但相通的一点是,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都始终坚守实体制造,升级制造水平。这也正是它们跻身万亿俱乐部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原因。

在未来发展路径上,每个城市根据自身实际,做了不同的战略选择。产业路径的选择,也将在万亿俱乐部的未来之争中决定城市的新排位。

稍有懈怠就会被赶超

今年浙江省两会上,宁波市相关领导坦言,万亿俱乐部的排位赛竞争异常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近年来,宁波一直有着强烈的发展紧迫感。早在2018年的宁波“新春第一会”——全市推进“六争攻坚”动员大会上,时任宁波市委主要领导谈及激烈的城市竞争,就曾说:“我们稍有懈怠就会被赶超。”

“十四五”开局之年,“三支劲旅”的万亿GDP之争愈发白热化。宁波会被赶超吗?三座城市排位将会重新洗牌?我们试着从三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21日的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是表述。

与此同时,青岛提出全市生产总值要增长8%左右;无锡的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目标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加快建设制造强市。

从预期目标看,2021年三地增速相当,亦是难舍难分。

落脚产业,宁波、青岛、无锡都有着清晰的路线图——

宁波将奋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增强现代产业竞争力。主要包括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青岛下决心支持13条产业链核心企业与卡奥斯共建产业互联网平台,开放1000个“工业赋能”和未来城市应用场景,推动1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施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无锡目标物联网产业营收增长15%,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增长10%,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增长15%。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深海极地技术、星际网络、氢能及氢能源汽车、量子技术、化合物半导体等未来产业。

细读三份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三个万亿城市在关键选择上“殊途同归”。

比如“集群”,青岛提出“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无锡则提出“争创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再如“试验区”,宁波提出“到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4%,基本建成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青岛则在2021年工作目标中提出,“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加快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另外,三座城市都提到一个有趣的关键词——“圈”。

青岛要发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影响力,引领胶东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更好发挥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同处长三角区域的宁波和无锡,则紧扣长三角这个“核心圈”:

宁波提出“高水平建设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无锡提出要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加快苏锡常一体化,强化无锡长三角“C位担当”,协同联动沪苏浙皖城市,推动构建环太湖创新经济生态圈。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单个城市到深深嵌入大都市圈,已经成为城市们的集体自觉。这三座经济体量相当的城市,在未来格局之争中,各有各的优势,也有着不少共性选择。

2021年,万亿GDP第12强城市会花落谁家?会否杀出新的“黑马”?让人拭目以待!

有消息预测,到2025年,中国万亿GDP城市有望超过30个。届时城市之间将面临更高阶的竞争,城市格局乃至都市圈格局也将迎来新的变化。

迈入万亿,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如何在激烈的城市角逐中持续保持领先优势,是万亿俱乐部新老成员都面临的新课题。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  编辑:管鹏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