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全域激活闲置农房,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沉睡的农房”变身“钱袋子”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2-31 11:51   

浙江日报

当游客来到绍兴乡村,打开旅游APP,只见一间间高端大气的水景民宿、雅致庭院挂出了千元价格,当初被村民们闲置的“破房烂院”,经激活改造后重焕新生,轮番上演着一部部变废为宝的“升值记”。与此同时,也有民宿主人在微信群里悄悄挂出转让信息,还有一些激活后的农房无人问津,成了二次闲置……

2018年1月,绍兴发布“闲置农房激活计划”,在全国率先走出闲置农房激活利用的新路子。虽然起步早、势头劲,却抵挡不了“成长的烦恼”:激活覆盖面小、激活后的可持续发展难、资本下乡“淘房”难、激活业态单一等系列问题也随之凸显。

为此,今年6月,绍兴举行深化“闲置农房激活”改革现场推进会,发布“闲置农房激活2.0版”,提出“全域激活”。这意味着,绍兴的“沉睡农房”,将从单一激活向整村激活、多村联动激活、整片整区域激活推进。半年过去,升级新版本是否破解之前的难题?已被“唤醒”的农房,如何带动周边资源、释放出更大价值?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绍兴乡村。

不仅要唤醒

还要发挥长久效益

改造一座闲置农房并不难,难的是让改造后的农房发挥长久效益,持续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青砖瓦、大灶、木雕床……走进位于柯桥区夏履镇叶家村的“小叶师傅民宿”,只见宁静的古宅被青山绿水环抱,满是记忆中老家的味道。

两年前,在上海工作的叶家村人叶重凯看到家乡不少激活后的闲置农房成了城市游客的“香饽饽”,也想赶着风口吃上“旅游饭”。他回乡将自家的几间闲置老屋改造装修,挂起民宿招牌。

然而,尝到过“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甜头的叶重凯,今年则有些失落,“偶尔周末有游客来吃饭,住宿的很少。”

在距其100公里的上虞区岭南乡,依托着“覆卮山”这张金名片,乘着“闲置农房激活”的政策东风,一间间破旧荒废的老房,变成一家家清新雅致的民宿、风味独特的农家乐;一个个寂寥的村庄,也随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热闹的背后,也出现新的隐忧。上虞区岭南乡人大主席罗党生坦言,激活的农房七成为民宿和农家乐,重复过剩的业态在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被迫进入残酷的淘汰期。

“抛开疫情冲击的因素,大多数改造后的农房千篇一律、活力不足,缺乏多元化的体验与互动,难以持续吸引游客。”罗党生分析,民宿行业本身门槛低,加上政策鼓励,许多人仓促进场,缺乏专业的运营能力。此外,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形成健全的配套和规模效应,改造后的农房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记者也在走访中发现,绍兴的闲置农房总体呈零星点状激活状态,分布于自然条件优越的乡镇,但总量不大,以“单打独斗”为主;激活的业态单一,主要以民宿产业为主,养生养老、文化休闲、文化创意等经营业态相对较少;一些改造项目在初期“昙花一现”,难以获得持续效益。

如何避免闲置农房激活后二次闲置?在全国率先开展闲置农房激活利用的绍兴,今年6月又发布“闲置农房激活计划2.0版”——闲置农房,不仅要唤醒,还要长久地保持生命力。

绍兴推动农村闲置土地、山林、水域、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全面激活。与此同时,绍兴还借助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契机,进一步完善闲置农房资源收集交易、开发利用、权益保障的体制机制。

随着“闲置农房激活计划2.0版”的推进,绍兴一些村落面对闲置农房这座“富矿”,开始整合更多的周边资源,寻求产生更大的联动效应。

不再单打独斗,整村激活多村联动谋发展

半年前,在上虞区岭南乡青山村,民宿“沐格山居”主人熊晖和“覆卮山居”主人梁哲锋便开始琢磨,“如果将整修后的农房与周围的山水资源整合利用起来,让游客有更丰富的休闲体验,是不是能释放更多潜能?”两人把目光投向村子周边的山川、耕地,合伙“开疆拓土”,上马“覆卮山美好生活主题村落”项目。

在村里的支持和协调下,他们以盘活十幢闲置农房为切入口,唤醒村里的百亩山林、田地等“沉睡资源”。“除了住民宿、吃农家菜,游客还可以体验漂流、草坪音乐节、生态农场、文创集市、徒步等。”熊晖告诉记者。

随着项目的推进,主题村落的红利逐渐释放。今年夏天,“沐格山居”几乎天天“满客”。距其不到1公里的“覆卮山居”,入住率相较去年增长了30%。

整村激活,丰富了游客的度假体验,游客的数量和停留时间都在增加,激发了村庄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以青山村为例,在平常工作日村里的客流量也能破千。今年夏天,漂流点旁卖矿泉水的小贩,三天工夫便能进账1万多元,村里的特产——毛笋也相当畅销,一户农家一天能够卖出五六百斤。

新昌则更进一步,在闲置农房激活后,通过多村联动激活、产业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

雨后初霁,新昌县东茗乡下岩贝村的山谷云雾缭绕。“这里不止能玩一个村子。我们是三个家庭一起从上海过来,打算玩上几天。”在村里的民宿“山中来信”,几位游客和记者聊起来。

这段时间,该民宿负责人林松权一面忙着接待游客,一面在着手开发新项目。由于“山中来信”所在村的土地资源不足,限制了更多动态体验型项目的开发,林松权准备向旁边的村子“借力”。在东茗乡党委书记俞梁的陪同下,林松权走访了周边几个村子,最终向位于全乡地势最低点的石下坑村抛出了“橄榄枝”。

“石下坑村地势低平,刚好与下岩贝村形成互补,而且两者之间只有10分钟的车程。”林松权一边说着,一边从手机里翻出了示意图,“石下坑村将作为下岩贝村‘体验延伸’,民宿‘山中来信’的游客,可以前往石下坑村参加骑行、滑车、皮划艇等动态体验。”

这还不够,林松权又在石下坑村盘下近50幢闲置农房。“一间民宿,一次只能接待40多名游客。”林松权说,激活更大体量的闲置农房,打造块状发展的“民宿群”,才能形成规模效应。

“各个村子有不同的发展‘长短板’,闲置农房盘活的关键,是要突破单打独斗的局面,联合周边的村子进行优势互补,实现共赢。”东茗乡党委书记俞梁分析,东茗乡地处山区,闲置农房面广量大。多村联动,或是组建联合体、产业联盟,可以更有效地整合资源,让激活点辐射成块状、片状发展,覆盖面更广。

俞梁介绍,依托6个A级景区村,东茗乡组建了 “茗香共兴联盟”,通过“村庄共治、资源共享、项目共建”的运作方式,把各村景观点、经营点、激活点“串珠成链”,实现抱团发展。

“通过组建联盟,村里多了不少游客。”后岱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国洋说,该村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然而缺乏自然风光的优势,此前村干部和村民一度苦恼旅游观光的人气不足。如今,依托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和5个“姊妹村”形成互补旅游产业链,村子发展得有声有色。眼下,6个村合资入股,委托茗香文旅公司统一对外经营配套项目,所得利润按比例分成,已初步形成景区村利益共享机制。

“村民们在自个儿家门口端起了‘金饭碗’。”王国洋很是欣慰,村里的37间闲置农房由茗香文旅公司进行全面托管后,吸引了不少租用农房的新乡贤,目前已有14位新乡贤签约入驻。

参与主体更多元,业态更丰富

目前,绍兴市累计激活闲置农房17158幢、面积352.21万平方米,带动农民就业23061人,村集体和农民增收总计达2.63亿元、4.42亿元。

想要通过激活农房来盘活乡村,进而增加村民收入,除了打造主题村落、多村联动开发,还需要吸引更多的潜在激活主体参与,需要配套更完善的推介服务。为此,绍兴市主管部门提出全域参与方案,并总结了一套系统的“激活经”,下乡为各村传授经验方法。

前不久,在新昌县澄潭街道的闲置农房激活培训课上,沃西村的几个村干部十分苦恼:“我们村子自然风光不够美,又是工业村,周围都是工厂,根本推介不出去,农房该怎么激活?”讲师吕永江给出了新思路:“对于环境不够优美的工业村,可以标准化打造民工宿舍,租给外来务工人员。”

吕永江举起诸暨市姚江镇紫草坞村的例子,村委会租下了村民的闲置农房,当起了“二房东”,进行统一改造装修后,还配备好智能充电桩、指纹锁等设备,出租给村里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不仅给村集体增加了收入,又“啃下”出租房安全管理的“硬骨头”。

有了激活方案还不够,配套的推介服务也得更完善。绍兴市相关部门建议,各地要把集中连片、闲置体量大的农房资源整合起来,分批次到上海、杭州等乡贤资源丰富的城市,面向商会、企业家、艺术家等,开展专题激活推介,不断引入激活大项目、好项目。

在推介的同时,必须给资本方吃下“定心丸”。“上虞颁出了全国首本宅基地及房屋租赁使用权证,但是目前颁发的还不多。”上虞区产权交易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炯华表示,激活的要害在于打通流转渠道,在做好推介平台服务的同时,当地还需突破政策上的壁垒,完善农村产权交易配套规章和制度。要用制度化的规定来保障契约精神,实现农村土地有效流转,让更多工商资本积极下乡“淘房”。

社会和工商资本下乡,打通了城市和乡村的良性循环。绍兴市农业农村局经营与改革处处长周永亮表示,激活的同时,要推动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让新的经营理念和模式激发乡村发展潜力,撬动闲置资源全域激活,为培育壮大新农村产业注入动力。

“目前的工商资本下乡盘活农房,主要针对外部游客,不妨着眼于内部消化。”张炯华表示,在全域激活的视角下,激活的业态可从内部需求出发,如发展康养产业,建设“老年驿站”,或是文化阅读等公益性、功能性的农村公共服务业态。

在柯桥镇稽东镇官培溪旁,一座废弃的老茶厂枯木逢春,被改造成了时尚温馨的“榧香书舍”。推门而入,屋内空调、WiFi一应俱全,还配套了自助借还书机、电子阅览器等设备,运营以来,书房人气不断攀升。

书屋的经营人、稽东镇大桥村乡贤应华亮说,自从有了这个“精神粮仓”,村里的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有了去处。眼下,应华亮又在书舍建起英语角,把口语老师们请到书舍,定期与孩子们互动。“孩子们很喜欢,到了饭点都不愿意走了。”

闲置农房激活,不仅仅是几幢农房的事儿,它最终指向的,是乡村和人的全面发展振兴,是丰富百姓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源头活水。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王佳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