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狂潮下,我们应该警惕什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5-04-02 13:16   

2025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正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如今,在医疗、教育、交通、文化等各行各业都能看到AI应用的场景,推动着效率提升与变革创新。然而,这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背后,一些潜藏的风险也随之浮出水面。

生成式人工智能导致虚假信息泛滥。今年1月份西藏定日县发生地震,“小男孩被埋图”在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细心网友却从细节中发现,该图为AI生成,属于虚假信息。窥一斑而知全豹,还有更多未被察觉的虚假生成信息充斥着互联网,这些信息又会被新一代AI系统学习再输出,形成“数据污染—AI引用—更多污染”的恶性循环。这一“AI幻觉”乱象,将导致虚假传播链的无限延伸,从而引发公众对传播信息的信任危机。加强甄别信息的能力,是阻断这一传播链的重要关键。

智能机器人引发就业岗位替代。智能机器人在流水线生产、体力型劳动、交互式服务等行业的优秀表现,帮助企业增加了工作效率,也减轻了对人工岗位的需求,但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群面临着被自动化取代的风险。虽然这能促使人们再学习优化提升自己转型再就业,但部分转型困难的人群,会陷入“技术性无用阶级”的困境,或和机器人竞争更低价岗位,导致社会陷入大量失业潮带来的动荡危机。面对大势所趋,人类与AI在岗位上的错位和互补,以及新技能开发和跨界融合是需要探索的方向。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进行思考。原本我们设定的理想情况是,AI替我们完成家务、劳动、制造,让我们有更多时间进行写作、艺术和创新思考。然而,在大量现实应用中窥见,人们利用AI完成图片视频设计、剧本写作、新闻主持等工作,使得生产出的作品缺乏人类独有的创造力、情感、审美和人文关怀,这违背了人工智能诞生的初衷,没能帮助人类解决问题、提升生活质量,走向了充满“AI味”的机械式思维生产歧路。

关于本文这个议题,笔者也向大语言模型进行了提问并要求给出解决方案,意料之中,它给了更多罗列整齐的分析,并给出了“人类和人工智能之间要找到平衡”这样安全型的答案。的确,它的搜索现有资讯能力比人工全面很多,答案也无可厚非,甚至能换几个版本,整理出更完美的算法答案。但是,我们应该要警惕,不能让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你我进行思考的这一个过程,无论将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利弊之间如何取得平衡,我们主动放弃思考这个大脑活动的过程,才是真正的人类危机。

在接下来势必更猛烈的人工智能发展狂潮中,我们始终要保持警惕之心,以人类智慧掌控AI的发展方向,确保其为人类所用,而非凌驾于人类之上。

(原标题:人工智能狂潮下,我们应该警惕什么?)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陈俊男  编辑:方志华 郑海云
返回
杭州网·杭州新闻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