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余华英拐卖儿童案重审再获死刑;30日,电影《失孤》原型案件二审维持原判,两名被告人分别被判死缓和无期徒刑。
两起案子都是被告上诉重审,纵然被告不愿面对自己犯下的过错,但是法律正是那面公正无私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一切真实。余华英和《失孤》案的两名被告,其罪行的恶劣性和社会影响都是极其严重的。许多家庭为此分崩离析,付出难以言明的代价。尤其是余华英,不仅拐卖多名儿童,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放过,手段之残忍、情节之严重,完全符合我国对极刑的判罚标准。
然而,这时候出现了一些别的声音。律师熊达发视频称:判余华英死刑并不能根除人口贩卖现象,她把自己的孩子都卖了,说明这个人的经济状况是比较差的,可能是为生活所迫。
我国在极刑的应用上一直是慎之又慎。判余华英死刑固然不能根除人口贩卖的现象,但这是迈向根除人口贩卖和震慑犯罪者有力的一步,是法律必须要予以的严厉惩戒。也契合民众朴素的价值观认同:是公众对法律严肃性和公正性的基本期待,是普罗大众所认同的正义底线。
刑罚是构建安全社会的基本要件。两起案件都进入了重审,既展示了我国在打击拐卖犯罪中的决心,也体现出对证据收集、案件办理的严谨性,确保判罚公正无误,避免冤假错案。公检法机关在取证办案上付出了巨大努力,确保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才会有重审后依旧坚定敲响的清脆法槌声。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人将同情的目光过多地投向了这些罄竹难书的犯罪者。杨妞花直面痛苦,协助警察和其他受害家庭,最后得以声音嘶哑地念着判决书;郭刚堂天涯寻亲,24年跑了50多万公里,还帮助了不少家庭找回丢失的孩子……这些才是值得被聚焦的对象,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亲情的力量,是无数受害家庭在痛苦与希望中挣扎的真实写照。他们的故事不只是个人的救赎,更是对社会公正和家庭团圆的有力呼吁,为“天下无拐”的目标不断提供着动力。
要实现“天下无拐”,仅靠打击拐卖行为的犯罪者并不足够。拐卖犯罪的发生绝非个案,每一条交易链的背后,这些买家、编造假身份证的中间人、登记假户口的工作人员等等,也应当去深挖彻查、依法严惩。应有的惩处不能被逃掉,唯有如此,才能许愿“天下无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