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浙YOUNG讲”理论宣讲活动接连走进浙江各大高校。10余位青年理论宣讲员轮番“开麦”,以鲜活的故事、生动的讲述,打造了一个个“有趣有料”的理论新课堂。据报道,每场活动中,大学生们都抢着坐前排,“抬头率”非常之高。这一活动也吸引了众多央媒广泛报道。
眼下,各地都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推动全会精神入脑入心。这些年,群众的整体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接收信息的渠道拓宽,消化理论的能力也增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宣讲工作变得更为轻松。事实上,当“高质量”的受众成为犀利的“评委”,他们对理论宣讲本身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让形式更“潮”、话语更“新”、内容更“鲜活”、事实更有力、逻辑更自洽,理论宣讲才能真正“声入人心”“破壁出圈”。
聚焦“谁来讲”,让传播队伍更出色。优秀的宣讲员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宣讲主体应从过去单一的“专家领导讲”模式,转向涵盖多行业、多层次、跨领域的“大众讲”格局。这方面,浙江开辟了一条青年宣讲的新路,“8090”和“00后”新时代理论宣讲团、“言之有理开放麦”宣讲团、“八八战略”博士生宣讲团等,都是用年轻人的声音触动年轻人的心灵。“我现在是学校的‘小透明’,毕业后是单位的‘小吗喽’,改革和我有什么关系?”在宣讲中,一位青年宣讲员以幽默的方式开场,拉近与受众距离,收获良好效果。宁波邀请青年农民、“菜篮子”大管家、“快递小哥”等担任发布人,讲述自己身边的改革故事;温州打造海外宣传驿站,同海外侨胞侨领共话改革……不断壮大的宣讲员队伍,让全会精神在多声部交汇中形成“大合唱”。
聚焦“怎么讲”,让传播形式更出新。时至今日,如果仍然采取单向灌输“一顿塞”、 照本宣科“一个调”的传播方式,那无异是自绝于时代和受众。只有让形式更“潮”、话语更“新”,才能让人愿意听、听得进。浙江“理论宣讲+开放麦”出圈的秘诀,正是以一种新潮的、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强大的理论内核之上,探索“松弛感”的表达,给足“情绪价值”,消解了宣讲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宁波开展“理论背包客”青年理论宣讲快闪活动,湖州沿着湖苏杭高铁沿线开展青年蹲点宣讲大走亲等,各地通过越剧小戏、快板说书等形式让文艺赋能宣讲,一系列接地气、聚人心的形式,加上沾着露珠、冒着热气的方言土语,把理论讲透、把精神讲活,让群众获得强烈贴近感、代入感,在“双向奔赴”中让全会精神润物无声。
聚焦“讲什么”,让传播内容更有料。理论宣讲最怕囫囵吞枣,只讲大道理、大主题,既没烟火味,也讲不出真情感。老百姓要听的,恰是改革大主题下关乎个人的小日子,是能够答疑解惑的硬“干货”。有的“00后”talker宣讲员,通过父母创业的故事讲述浙商敢拼敢闯的精神;有的借“黑神话悟空”的火爆热点,深入浅出地阐释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内涵;有文化特派员结合自身经历,对文化兴村、文化富民提出可行性建议……宣讲结合实际,以“小切口”解析“大道理”,用“小故事”展现“大情怀”,在“大”与“小”的辩证对比中,让全会精神闪耀出火花,为群众送上丰富又解渴的“精神大餐”。
理论宣讲是门艺术活。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方能使宣讲激发共鸣,让全会精神真正“声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