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公益支教当秀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6-13 09:27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受商业利益驱使,一些研学机构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在这些所谓的研学项目的渲染下,大凉山似乎成了“公益支教的秀场”。

支教研学,本该是双赢的公益事业,一方面可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带来知识,另一方面让支教者本身开拓视野、锻炼能力。然而,一些研学机构打着“公益”名义,高价售卖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价格普遍在8000元至1.1万元,个别较贵的项目则卖到4万元。如此高昂的价格,对应的却只有短短几天的“支教研学”。“老师”可能刚刚认识学生就要走了,根本达不到支教的目的。更何况,高价售卖的项目对支教老师的能力毫无筛选,连小学生都能来“支教”。这样的支教研学,早已丢失了公益的内核,沦为一场为履历“镀金”的生意。

对此,有长期关注大凉山支教事业的公益人士直言:“售价上万元的支教研学其实是打着‘公益’幌子变相卖产品,有些项目毛利达70%。”“因为入行没有技术、资金门槛,全国售卖商业支教研学项目的机构越来越多。”好好的公益事业变成“秀场”“生意”,实在令人痛心。

同样令人痛心的是那些“被支教”的大凉山孩子。高价研学项目的宣传“标配”视频里,常常会有大凉山的孩子光着脚背着干柴走山路以及挖土豆、生火做饭等镜头,借此放大悲情博取公众同情。如此“卖惨式”营销,不禁让人联想起诸多靠卖惨带货、吸引流量的网红。

2023年,四川凉山“卖惨售假”网络水军案引发关注。一些“网络红人”发布以凉山乡村为背景的视频,吸引关注后再推销所谓的土特产。公安部门调查发现,部分视频其实是经过策划的卖惨式摆拍,他们销售的产品大多数并不是真正的凉山产品。今年3月,编造父母双亡悲惨人设的网红“凉山孟阳”等人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其团伙8人因虚假广告罪被判刑。

卖惨营销实际上是在消费贫困,它既伤害真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又消耗大众宝贵的善心。本该用在刀刃上的公益资源被虚假的卖惨夺走,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价格高昂的“支教研学秀”同样如此。走过场式的支教研学根本帮不到大凉山的孩子们,却一味地让他们卖惨吸引关注。而应付来来往往的“支教团队”更是让他们疲于奔命。

公益事业不是不能“秀”,但必须以真诚为基础;公益事业不是不能谈钱,但必须光明正大地谈。打着公益的幌子去作秀、赚钱,影响非常恶劣。因为公信力是公益的基础,而弄虚作假则直接伤害了公益的根基。

透着浓浓商业味道的“支教研学”是一种虚伪,甚至可能涉嫌欺诈。相关部门应对支教研学项目严格筛选,把好准入关,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别让孩子们沦为卖惨工具。

让公益回归公益。我们期待,一次支教研学过后,孩子们有所收获的幸福模样,老师们有所成长的双赢场景。这是公益事业最美好的“打开方式”,也是社会对公益活动的殷殷期盼。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土土绒  编辑:陈周滢
返回
杭州网·国家重点新闻网站